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5:23: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青少年足球运动中常见运动营养问题与对策
作者:罗建华
来源:《中国学校体育》2017年第08期
由于足球运动对身体素质水平要求较高,是对速度、爆发力结合灵敏等身体素质要求青少年以快速力量完成大量的急停、急起、变向等的运动,并通过耐力素质的支撑,顺利完成日常训练及比赛[1]。但随着运动强度、运动时长的累积及各种环境因素影响,给青少年球员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运动营养问题。 一、能量的不足
足球运动是一项高强度间歇性运动。一场常规时间的比赛,球员的跑动距离平均可以达到8000~12000m,位置较为特殊的守门员也可以达到4000~5000m的跑动距离[2]。不论是在有球还是无球跑动的过程中,曲折线的运动可以达到80%~90%,再加上结合球后的各种高难度过人、射门等动作,足球比赛对于球员能量的消耗量较高,每场比赛可达1500kcal左右。如不及时补充能量,则会在训练及比赛后期发生运动能力下降等现象。 (一)来源
碳水化合物是能量补充的主要来源,也是较好地提供能量储存的物质,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的量可占总供能物质的60%~70%,因此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所提供的能量能将肌糖原的储备达到峰值[3]。同时碳水化合物拥有产能效率快、耗氧量低、代谢物质清洁的特点,使其成为供给能量的主要物质。并且充足的碳水化合物,也可避免蛋白质的多余消耗,并保证脂肪酸的正常代谢。
(二)补充碳水化合物(糖)方法
1.运动前补糖:在训练或比赛前期的饮食中,可提高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在训练、比赛日前4小时左右的正餐以及1小时前的加餐中,选择易消化且自己经常食用的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根据近期训练量、恢复情况、比赛强度的预估等因素,依据体重,合理补充碳水化合物的补充量为1~5g/kg,运动前1小时内不应补充易使胰岛素升高的碳水化合物,可选用胰岛素反应较低的低聚糖运动饮料进行补糖补液。
2.运动中补糖:运动中补糖多采用含低聚糖的复合糖运动饮料,教练员或裁判员可根据天气情况,在每半场比赛时间中,分配1~2次集体补充液体的时间。同时,运动员可借边线球等间歇机会进行补充,每次补充250ml左右即可,切忌大量补充导致血糖不稳定、肠胃负担等症状影响运动水平。依据体重,每小时的补糖量一般不大于60g/kg。
3.运动后补糖:运动消耗的大量糖原需要在运动后及时补充,在运动即刻以及运动后的拉伸放松期间,应少量多次地补充运动饮料,以及一些可以快速提升血糖水平的富含碳水化合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食物或能量胶等运动营养补剂。依据体重,在赛后的1小时左右的时间补糖量为1.5~2.0 g/kg,由于运动后的6小时内,肌肉中会有大量的糖原合成酶,可有效地进行糖原的储备,因此需要从赛后开始持续进行碳水化合物的补充,达到最佳的补糖效果,充足储备糖原[4]。 4.日常膳食:在正餐时多吃主食,如,土豆、通心粉、米饭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同时多吃生的蔬菜和丰富的水果作为加餐。同时可选择方便的运动饮料等运动营养食品进行能量的快速补充。对于运动饮料的选择应根据国家标准(GB15266-2009),选择浓度范围在3.0%~8.0%的碳水化合物,并以6%~7%的浓度范围为最佳,是人体在运动时最适合的补充能量、水分等营养物质的浓度区间。需注意的是,碳水化合物不能含有酒精、咖啡因、碳酸气,否则容易造成利尿或胃部不适等问题,导致身体运动能力进一步下降。 二、肌肉的疲劳
通过足球运动应促进青少年身体优质发育、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足球专项能力水平。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足球运动,会使体内产生大量乳酸等酸性代谢产物,可能还伴随一些轻微的拉伤[5]。虽然有些细微损伤不会影响此刻的运动,但运动中如不能进行快速地修复,则易产生肌肉的酸痛、僵硬、易抽筋等现象, 过度的疲劳、损伤的累积或一些暴力犯规动作也会给足球运动员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对此,可补充1,6-二磷酸果糖(FDP),其具有提高乳酸的代谢水平的作用,避免了运动后乳酸的大量堆积,其中的磷酸有保护细胞膜的特点,减少细胞不必要的破损[6]。除了补充FDP加强乳酸的代谢以及保护肌肉细胞之外,同时需要进行肌肉修复材料——优质蛋白质的补充。如,乳清蛋白的氨基酸配比符合人体最适氨基酸模式,高生物价值、高利用率可以促进肌肉细胞微损伤的快速修复。运动训练及时补充优质蛋白质,能有效地修复受损肌肉组织,并促进肌肉的超量合成。 参考文献:
[1]赵辉.我国男子足球运动员体能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2]朱军凯.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不同位置运动员比赛跑动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11,41(1):76-78.
[3]黄德沂.足球运动员膳食行为及营养现状调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70-72,91.
[4]陈琳,胡畅,潘翌.运动性低血糖症运动员在训练中对糖的利用[J].科技资讯,2006(23):167.
[5]王荣凯,王婴宁.浅析足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与消除[J].当代体育科技,2016,03:151+153.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6]徐礼皙,邓树勋.1,6-二磷酸果糖的功能与运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1(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