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22:08: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齐桓晋文之事

幻灯片1 导入新课

? 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幻灯片3 学习目标

? 1.基础知识目标:

? (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 2.思想教育目标:孟子的主张 ? (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 3.能力培养目标:研读、鉴赏

? (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 (2)、善于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 (3)、能够运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幻灯片4

? 重点:

?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 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 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 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 难点 :

?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 2.孟子的论辩技巧; 幻灯片5

相关知识补充 1、孟子与《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 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

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

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幻灯片6

《孟子》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 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

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

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幻灯片7

《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 一暴十寒 与人为善

赤子之心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尽信书不如无书 …… 幻灯片8

2、《孟子》的思想和当时的社会

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幻灯片9

孟子的思想能够流传久远的原因还远不只于此。在孟子的大思想的统摄之下,孟子的“王道”思想,宣传仁政,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充分体现了社会的民主和文明的正当的进步趋势,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愿望,顺应了时代潮流,这就使他的学说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容易为多数人接受;而作为统治者,既然能够“王天下”,那么,这种学说就正好可以用来作为自己统治社会的工具,所以,他们会极力推行孟子的学说。

幻灯片10

孟子的哲学人格也与他人不同,他主张人性本善,进而十分强调个人修养,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封建士大夫的出世进退准则。这种思想当然是具有更大的麻醉作用,所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当时的社会精英)总是缺乏进取精神和改革社会的意识,容易被故纸堆埋没,而封建统治者也正好以此来约束全社会。最后,长期以来,孟子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从而使他的学说得以更加久远地流传。且听听他的一些说法:“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幻灯片11

3、《孟子》的时代意义

社会的进步,常常需要从古代吸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孟子对于社会出路的探索,应该说在今天还有它的积极成分。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阶级“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对联“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思想界百家蜂起,“处士横议”。孟子从儒家的“仁政”思想出发,一方面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方面又要扫清阻碍推行这种主张的各种“邪说”。

幻灯片12

首先,孟子这种求真的追求精神就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 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

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幻灯片13

4、“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事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幻灯片14

历史到底在什么时候青睐于“王道”,至今都不得而知。孟子是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思想发展而成为一整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的。《史记》也曾记载“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的事实。

幻灯片15

孟子故居位于曲阜城南13公里的凫村内偏西,是孟子的出生地。村内的东西大街为“孟子故里街”,路北坐北向南为孟子故宅,现存正殿一座,高5米,长11米,深7米。殿前一池,名“孟母池”,池西有一南北流向的小河,名白马河,过河上小桥西行,路南为“孟母故井”,井内壁为砖砌,直径约1米,石盖井口约0.6米,深2米,为孟母当年汲水处,后人曾多次重修,清光绪年间立有“重修井台碑”一通,今已不存;井口所覆石盖仍保存完整。

幻灯片16

“桑 梓” 的 由 来

孔孟桑梓——邹城,“桑梓”是指故乡的意思。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在孟庙亚圣殿东侧就有这么两棵古老的树,桑树和梓树,据说是孟母当年种下的,孟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见识,善于教子的伟大女性,孟子非常孝顺和尊重母亲,在他周游列国期间,不管身在何地,总会想起故乡的桑树和梓树,想起母亲。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诗·小雅·小弁》

幻灯片17

孟庙棂星门内左右各一木坊,名为“继往圣”、“开来学”,以此表彰孟子“继孔子以往,开儒家之来”的功绩。后人用“继往开来”表示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

幻灯片18 孟 母 断 机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翻译]孟母姓仉(zhang)氏,是孟子的母亲。丈夫死后,和儿子孟子生活在一起,为了教育儿子曾经三次搬家。到孟子年龄大一点,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孟母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孟母非常气愤,用刀砍断织布机,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砍断这织布机。”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幻灯片19 孟 母 三 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幻灯片20

[翻译]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幻灯片21 一、课文悟读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这是一次非常成功和精彩的游说。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

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恐怕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在以兼并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幻灯片22

他一步一步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到自己的“仁政”之路上来,其中弃“齐桓晋文之事”,谈“保民而王”之术,避实就虚,弃异求同的话题选择;用“以羊易牛”的小事,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缩短双方距离的心理战术;要说道理,先举事例,打比方,“引而不发,跃如也”,并逐层推进的启发方式;明知故问,有纵有擒,因势利导,引之人彀,由齐宣王高高在上的问询,到自己承认“吾惛,不能进于是矣”的“围剿”等方法令人叫绝。短短的篇章,波翻浪卷,风云开合,舒卷自如。

幻灯片23

文章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凡是高妙的游说,论辩者首先要把握对方的心理,化解对方的敌意,求同存异,掌握主动,蓄谋存势,然后再抓住时机,一举攻破对方。考察烛之武、文种、触龙还有邹忌的游说,虽然各有其风格和特点,但也无不入此规则。孟子比起这些人来,则更显其圣人之胸襟、高屋建瓴之气势和进退自如之能事。尤其是在论说的主动权的把握上和千回百转、迂回前进、游刃有余的说理过程上,更为人称道。

幻灯片24

孟子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时代,为了使儒学能够在诸家学说中独领风骚,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君主的采纳,孟子充分表现了他“好辩”的风格、“能言”的特长,游说诸侯,批驳论敌,议论风发,纵横捭阖。《孟子》一书也具备了宗旨宏远、逻辑清晰、气势磅礴、语言生动和技巧娴熟的特点,这不仅使孟子在当时即享有雄辩家的盛誉,而且对后世政论史、文学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幻灯片25 段落大意:

全文共二十二段,可分四部分:

(1)、1— 4段 孟子避开齐宣王问询及齐桓公、晋文公所创立的霸业之事,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張。 (2)、5—14段 孟子举「出以羊易牛」一事,说明宣王有不忍之心,已具备「王天下」的条件。 (3)、15—20段 說明宣王未能王天下,是「不为」,而非「不能」。

(4)、21—22段 孟子通过论证推恩的方法与效果,比较推恩与否的利害,说明能推恩即可实行王道,泽及百姓。

幻灯片26 主旨:

孟子避开齐宣王问询及齐桓公、晋文公霸业之事,反而向他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关心人民疾苦,爱护百姓,推广恩德,便能称王于天下。

幻灯片27 思考題:

1. 《齐桓晋文之事》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答:本文是用对话形式写成的议论文,阐述国君如能「推恩百姓」,便能「王天下」的论点。 2. 孟子认为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天下」?为什么?

答:孟子认为国君要爱护百姓关心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为国君以德服人,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戴。 3. 齐宣王如何解释他「以羊易牛」釁钟做法的原因?

答:宣王说他这样做的原因是见到牛临死时恐惧发抖的样子,像沒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场处死而产生不忍之心,故用羊替牛釁钟。

幻灯片28

4. 齐国百姓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答:齐国百姓认为宣王「以羊易牛」是出于吝啬,因为这样做是以小换大,以价值高换价值低的,否则如说不忍心牛无辜被杀而用羊替换,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分別呢?

5. 孟子又是怎样看待此事的?

答:孟子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是非出于吝啬,而是出于不忍。由于宣王见牛未见羊,才会令人以羊易牛,他根本沒有考虑到两者的大小和价值的高低。如果他见到羊恐惧发抖的样子,也会以他物代替羊的。

幻灯片29

6.「不能」与「不为」有什么分別?

答:「不能」是指有能力做而不去做的,如替上年纪的人折树枝作拐杖,说「不能」,其实是不愿去做。 7. 孟子为什么说齐宣王不行王道,「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答:齐宣王的「不忍之心」,亦即「仁心」只及于禽兽,而沒「有推恩」于百姓,他欠缺的是「仁术」,即沒有爱护自己的百姓,其实他有能力去做,只不过他不去做罢了。因此对他來說,是「不为」,而非「不能」。

幻灯片30

8.为什么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答:因为有敬老护幼的心,又能推己及人,把爱自己亲人的心推广到爱护百姓,令人民安居乐业,必定会得到人民拥戴。这样治理天下,便好像在掌上运转丸珠那么容易了。

幻灯片31

9. 孟子在本文如何用「因势利导」和「逐层推进」的论说技巧?

答:孟子巧妙地避开齐宣王对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询问,改变话题,向宣王宣传「保民而王」的主张張。 孟子运用的逐层推进技的层次如下:

1) 举出齐宣王「以羊易牛」釁钟之事,说明他有不忍之心具备「王天下」的条件。 2) 孟子替齐宣王开解,认为他並非吝啬只是「见牛未见羊」而已。

3) 孟子举出「力足以举百鈞而不足以举一羽」和「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见輿薪」两个事例,说明宣王之所以不行王道,是「不为」,并非「不能」。又以「挾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長者折枝」作譬喻,说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別。

4) 如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然后指出推恩和不推恩的两种效果,清宣王考虑。

幻灯片32 归纳写作技巧:

(1) 掌握心理,因势利导。 (2) 结构严谨,说理透辟。 (3) 善用比喻,气势迫人。 (4) 运用对比,加強说理。 (5) 善用修辞,增加文釆: 对比 对偶 排比 反诘 引用 比喻 幻灯片33

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三个波折): 第一个波折:

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怕难心理。齐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说“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针对齐宣王的这一认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再说,孟子的这一番言论,也让人听得顺耳。所以,齐宣王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来了。

幻灯片34 第二个波折:

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