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降糖药用药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21:01: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口服降糖药用药分析

作者:李静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2期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2-0193-01

作者简介:李静(1979.3-),女,本科,药师。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2010年1月到6月口服降糖药的使用现状及用药趋势,以便了解我院口服降糖药用药的合理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的依据。方法:采用用药金额排序法和用药频度(DDDs)排序法进行分析。结果:我院口服降糖药销售金额第一位是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第二位是双胍类第三位是磺酰脲类用药频度(DDDs)前三名分别为阿卡波糖、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结论:我院口服降糖药应用基本合理。 【关键词】口服降糖药;用药频度;用药分析

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造成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 其基本特征是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口服降糖药是其治疗的首选药物。为了更好地发挥口服降血糖药的临床作用,本文对我院2010年1月-2010年6月门诊病人的口服降糖药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为临床合理、经济的使用降糖药提供参考依据。 1 方法

统计用药频度(DDDs)并排序

是以用药总剂量除以相应的DDD值求

得。用药频度(DDDs)越大反映患者对该药的选择性倾向性越大。 2 结果

2.1 根据降糖药物的药理作用类别及用药金额进行排序统计,见表1。

2.2 药物利用情况:口服降糖药用药频率(DDDs)排序见表2。2010年1月~6月我院门诊糖尿病病人口服降糖药的用药频度(DDDs)排序中排在前三名的是:第一名阿卡波糖、第二名二甲双胍(包括二甲双胍和二甲双胍肠溶片)、第三名格列美脲,排在最后一名的是格列齐特。 3 讨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1 由表1(口服降糖药物的类别及用药金额排序)可见,磺酰脲类药物作为一成熟降糖药仍是2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较广较多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是刺激胰岛素分泌和增加胰岛素在周围组织中的作用。它的副作用较少最主要的是低血糖反应

。而双胍类排在第二位是

因为其临床表现的良好且稳定的治疗效果,它一般不引起低血糖,适用于饮食不满意的Ⅱ型糖尿病病人尤其是肥胖和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者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竞争性抑制蔗糖与蔗糖酶的结合降低餐后血糖水平。根据以上结果分析作为一较新药物其排名第一可能与临床推广较好有关,但我们也建议医生临床用药时能更合理的使用此药。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各类药物在出库金额与前3位相比有较明显的差别,但其特有的作用也是不可代替的。 3.2 由表2(2010年1月~6月口服降糖药用药频率(DDDs)排序)可见:

(1)我院使用频率最高的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其作用机制是抑制小肠上的α-糖苷酶它们可以使血糖平稳且缓慢地维持在一定水平。因此可延续餐后糖吸收,抑制饭后血糖高峰

。阿卡波糖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故不导致低血糖并可改善糖尿病进程中的血

脂代谢紊乱。此类药疗效确切,可与其他降糖药联合用,患者依从性好.综上所述,阿卡波糖降低餐后血糖,预防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等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同。

(2)二甲双胍是双胍类降糖药,是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用药物,其作用是拮抗高血糖症,能降低血糖,即使较大剂量亦不会引起血糖过低,这是不同于磺酰脲类的一大优点。而且二甲双胍可增加内源性胰岛素的敏感性,加强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故单药控制血糖不佳时,联用二甲双胍常取得满意的效果。另外二甲双胍不会引起体重的增加特别适用于超重而伴有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

(3)第三是格列美脲(佑苏)格列美脲是磺脲类的第3代药物,主要用于Ⅱ型糖尿病患者。其降糖机理主要是通过胰腺外机制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与其他磺脲类药物相比,格列美脲还具有双重作用机制:既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又能减轻胰岛素抵抗,直接针对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两大环节。由于佑苏半衰期长,每天只需服药1次,因此患者使用方便,依从性更好。 4 结论

通过以上对我院2010年1月~2010年6月降糖药应用分析,我院口服降糖药应用基本合理。磺酰脲类、双胍类仍是当前应用最主要的口服降糖药。而α一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降糖效果较好,副作用较少,服用方便仍是降糖药物的首选。

参考文献

[1] 邹豪,邵元福,朱才娟,等. 医院药品DDD 数排序分析的原理及利用[J]. 中国药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李春亮.2型糖尿病临床用药的正确选择.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2(1):42- [3] 贠小芳. 口服降糖药物的合理选用及特点.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9):28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