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13:48: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一、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识记层次),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层次) 二、教材分析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直观上体现了中国历史政治制度发展的整体趋势,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作为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乘皇帝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下启明清的走向顶峰。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从汉至元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感知古代中国政治历史的发展趋势,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涉及汉、唐、宋、元削弱相权地方权力、加强君权中央权力的措施,以及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经过前面两课的学习,以及初中对此部分有所涉及,为本课的教学奠定知识基础。且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方便了本课教学。但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多,应注意把握详略,引导学生,并能够从整体上感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从汉至元的主要政治制度,包括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发展及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三大部分内容,提高分析图片和史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并初步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发展轨迹,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图示、史料研读和分析,了解各项政治制度,学习分析图片史料、论从史出的方法 通过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认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归纳其特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史观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不同时代背景下实行的不同制度,感受中国古代政治智慧,培养与时俱进、制度应适应国情的情感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从汉至元重要政治制度的基本史实 难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六、教法、学法

通过史料、图片分析,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进行教与学 七、教学过程 1、设计思路

参照北京四中赵利剑老师的思路及教案,首先解决核心的历史概念 2、导入新课

【展示PPT】对中央集权制度的两种评价

告之曰:“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之历史也。”……或告之曰:“我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封建社会之历史耳,虽至今犹然,一切病痛尽在是矣。”

——钱穆《国史大纲》引论

人们都常常说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津津乐道的事例极多,但有一项更伟大的文明,而且已经创造出、并行用了两千余年,却为人们所忽视,这就是在中国所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制度的创行和存在、发展、完善,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应当说,是世界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张传玺(历史学家,师从翦伯赞,

研究秦汉史,主要著作有《秦汉问题研究》、《中国古代史纲》、《简明中国史》?? 【师】读了这两段材料,你认为这两段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观点?

【生】第一段材料对中国两千年的历史是否定的态度;第二段材料相反,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给予了充分肯定。

【师】这两种观点完全对立。第一种观点认为,当今中国社会的诸多问题均源于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第二种观点则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上升到政治文明的高度,认为这是中国对世界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这两种观点孰是孰非,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寻求答案。 3、新课教授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板书)

【师】什么是中央集权?其对称是什么?

【生】中央集权的对称是地方分权。中央集权的含义是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没有独立性,地方服从于中央。 【师】中央集权的发展就是中央和地方就权力分配不断进行斗争的过程。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从汉到元这种斗争的基本脉络。

1、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板书)

【师】首先,我们解释下“郡国”这个名词,郡指郡县,国指王国。既然汉承秦制,为什么西汉不简单地沿用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而搞一种双轨制呢?

【生】汉高祖错误的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认为只有实行分封制才能巩固统治。 (【展示PPT】海内新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汉书》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汉书》卷一八

【师】这固然同汉高祖错误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有关,但是,也同西汉初年的社会现实有关 【展示PPT】出示史料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史记·平淮书》,中华书局,1982年版

【师】这段材料反映的是汉初的什么情况? 【生】经济残破,民生凋敝,物价腾贵。

【师】当时国家财政困难,但汉初的疆域却很辽阔,由于缺乏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使中央很难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控制,难怪刘邦会发出“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感叹。于是刘邦分封一些同姓子弟为王,以此确保刘家天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年龄的增长,权力的扩大,可在辖区内征收租赋,铸造钱币,任免官吏。这实际上与割据无异。王国已经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 【展示PPT】图片:汉初的王国问题

当时,中央直辖领地仅15郡,而王国辖地达39郡。汉初,一些政论家已经对郡国并行制表示出深刻的忧虑,如(出示材料):

天下之势,方病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 ——《汉书·贾谊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西汉初年,解决王国问题的关键步骤,是在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准许诸侯把王国土地分封给子弟建立侯国。诸侯直辖领地大为缩小,无力对抗中央。这使王国问题得以根本解决。请大家记住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思路,我们稍后还会提到。类似的现象在唐朝以另一种出现,即藩镇割据。 2、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板书) 请大家阅读教材12页最后一个自然段,再请大家认真看看这样一个资料 【展示PPT】出示图片:唐朝藩镇的分布和中央与藩镇力量对比 (在唐后期150年里,河北三镇的57个节度使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各占一方,唐朝统一局面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师】请大家结合上述汉、唐两代的历史,思考这样的问题: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的根源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