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总论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1 13:48: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精品文档

总 论

一、选择题 【A1型题】

1.下列对选择作用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选择性是相对的 B.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 C.是药物分类的依据

D.是临床选药的基础 E.大多数药物均有各自的选择作用

2.药物的副作用是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发生的

A.极量 B.治疗量 C.最小中毒量 D.特异质病人 E.半数致死量

3.受体激动药与受体

A.只具有内在活性 B.只具有亲和力 C.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 D.既无亲和力也无内在活性 E.以上皆不对 4.青霉素治疗肺部感染是

A.对因治疗 B.对症治疗 C.局部治疗 D.全身治疗 E.直接治疗

5.下列有关受体部分激动药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药物与受体有亲和力 B.药物与受体有较弱的内在活性

C.单独使用有较弱的受体激动药的效应 D.与受体激动药合用则增强激动药的效应 E.具激动药和拮抗药的双重特点 6.气体、易挥发的药物或气雾剂适宜

A.直肠给药 B.舌下给药 C.吸入给药 D.鼻腔给药 E.口服给药 7.对同一药物来讲,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在一定范围内,剂量越大,作用越强

B.对不同个体来说,用量相同,作用不一定相同

C.用于妇女时效应可能与男人有别 D.成人应用时,年龄越大,用量应越大

E.小儿应用时,体重越重,用量应越大 8.酸化尿液,可使弱碱性药物经肾排泄时

A.解离↑、再吸收↑、排出↓ B.解离↓、再吸收↑、排出↓ C.解离↓、再吸收↓、排出↑ D.解离↑、再吸收↓、排出↑ E.解离↑、再吸收↓、排出↓ 9.药酶诱导剂对药物代谢的影响是

A.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 B.血药浓度升高 C.代谢加快 D.代谢减慢 E.毒性增大 10.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

A.解离度降低 B.脂溶性增加 C.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

D.易被肾小管重吸收 E.经肾排泄加快

11.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应

A.空腹服用 B.饭前服 C.饭后服 D.睡前服 E.定时服 12.少数病人应用小剂量药物就产生较强的药理作用,甚至引起中毒,称为

A.习惯性 B.后天耐受性 C.成瘾性 D.选择性 E.高敏性 13.A药比B药安全,正确的依据是

A.A药的LD50/ED50比B药大 B.A药的LD50比B药小

C.A药的LD50比B药大 D.A药的ED50比B药小 E.A药的ED50比B药大

14.下列对药物副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危害多不严重 B.多因剂量过大引起 C.与防治作用同时出现

.

精品文档

21.关于药酶诱导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增强药酶活性 B.加速其他经肝代谢药物的代谢 C.使其他药物血药浓度升高 D.使其他药物血药浓度降低 E.苯妥英钠是肝药酶诱导剂之一 22.影响药物脂溶扩散的因素不包括

A.药物的解离度 B.药物分子极性大小 C.药物的脂溶性大小 D.载体的数量 E.药物在生物膜两侧的浓度差 23.下列有关药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几乎所有药物均能穿透胎盘屏障,故妊娠期间应禁用可能致畸的药物 B.弱酸性药物在胃中少量吸收

C.当肾功能不全时,应禁用或慎用有肾毒性的药物

D.由肾小管主动分泌排泄的药物之间可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E.药物的蓄积均对机体有害

24.治疗指数是指

A.ED95/LD5的比值 B.ED90/LD10的比值 C.ED50/LD50的比值

D.LD50/ED50的比值 E.ED50与LD50之间的距离 25.注射链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属于

A.毒性反应 B.副作用 C.后遗效应 D.变态反应 E.应激反应 26.药物的安全范围是指 A.LD50/ ED50 B.LD50 C.ED50 D.ED95与LD5 之间的距离 E.LD95与 ED5之间的距离

27.连续用药使药物敏感性下降的现象称为

A.抗药性 B.耐受性 C.耐药性 D.成瘾性 E.反跳现象

.

D.可预知 E.与防治作用可相互转化 15.下列有关毒性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治疗量时产生 B.多因剂量过大引起 C.危害多较严重

D.临床用药时应尽量避免毒性反应出现 E.三致反应也属于毒性反应 16.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严重时可致过敏性休克 B.为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C.与剂量无关 D.不易预知 E.与剂量有关 17.下列有关药物依赖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精神依赖性又称习惯性 B.分为身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 C.身体依赖性又称成瘾性 D.身体依赖性又称心理依赖性 E.一旦产生身体依赖性,停药后就会出现戒断症状 18.下列有关药酶抑制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使药物在体内消除减慢 B.可使血药浓度上升 C.可使药物药理活性减弱 D.可使药物毒性增加 E.可使药物药理活性增强 19.药物的半衰期取决于

A.吸收速度 B.消除速度 C.血浆蛋白结合率 D.剂量 E.零级或一级消除动力学 20.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不具有哪项特点

A. 药物之间具有竞争蛋白结合的置换现象 B.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C.不易透过生物膜转运 D.结合是可逆的 E.使药物毒性增

精品文档

28.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其

A.药物作用增强 B.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C.药物代谢加快 D.药物排泄加快 E.药物转运加快

29.如何能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浓度

A.每隔一个半衰期给一次剂量 B.每隔半个半衰期给一次剂量 C.首剂加倍 D.每隔两个半衰期给一次剂量 E.增加给药剂量

30.经肝代谢的药物与药酶抑制剂合用后,其效应

A.减弱 B.增强 C.无变化 D.被消除 E.超强化

31.下列关于药物体内排泄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药物经肾小球滤过,经肾小管排出 B.有肝肠循环的药物影响排出时间

C.有些药物可经肾小管分泌排出 D.弱酸性药物在酸性尿液中排出多 E.极性大的药物易排出

32.下列有关被动转运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转运 B.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转运

C.不耗能 D.无饱和性 E.小分子、高脂溶性药物易被转运

33.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咳嗽应用镇咳药属于

A.对因治疗 B.对症治疗 C.补充治疗 D.安慰治疗 E.以上都不对 34.舌下给药目的在于

A.避免胃肠道刺激 B.避免首关消除 C.避免药物被胃肠道破坏 D.减慢药物代谢 E.增加吸收 35.肾功能不全时,用药时需要减少剂量的是

A.所有的药物 B.主要从肾排泄的药物 C.主要在肝代谢的药物 D.自胃肠吸收的药物 E.以上都不对

36.硝酸甘油口服后可经门静脉进入肝,再进入体循环的药量约10%左右,这说明该药

A.活性低 B.效能低 C.首关消除显著 D.排泄快 E.以上均不是

37.丙磺舒与青霉素合用,可增加后者的疗效,原因是

A.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 B.两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

C.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 D.延缓耐药性产生 E.以上都不对 【A2型题】

38.郑某,男,56岁,患顽固失眠症伴焦虑,长期服用地西泮,开始每晚服5mg即可入睡,半年后每晚服10mg仍不能入睡,这是因为机体对药物产生了

A.耐受性 B.成瘾性 C.继发反应 D.个体差异 E.副作用 39.刘某,男,43岁,患冠心病,近期心绞痛频发,医生给予硝酸甘油,并特别嘱其要舌下含服,而不采用口服,这是因为

A.可使毒性反应降低 B.防止耐药性产生 C.可使副作用减小 D.避开首关消除 E.防止产生耐受性

40.李某,男,18岁,患急性扁桃体炎就医,医生处方中的抗菌药为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并嘱其首次剂量加倍服用,这是因为

A.可在一个半衰期内达到有效稳态血药浓度而发挥治疗作用

B.可使毒性反应降低 C.可使副作用减小 D.可使半衰期延长 E.可使半衰期缩短

41.朱某,男,37岁,因过食生冷后出现腹泻、腹痛就诊,医生给予解痉药阿托品0.3mg,服药后腹痛、腹泻缓解,但患者感视物模糊、口干等,这属于药物的何种不良反应

A.毒性反应 B.依赖性 C.耐受性 D.副作用 E.变态反应 【B1型题】

.

精品文档

42~43题共用答案

A.药物慢代谢型 B.耐受性 C.耐药性 D.快速耐受性 E.依赖性 42.连续用药产生敏感性下降,称为B 耐受性 43.长期应用抗生素,细菌可产生C耐药性 44~45题共用答案

A.后遗效应 B.停药反应 C.特异质反应 D.过敏反应 E.副作用 44.长期应用降压药突然停药可引起B停药反应 45.青霉素注射可引起D过敏反应 【X型题】

46.下列有关受体激动药的叙述,哪些是错误的

A.药物与受体有亲合力 B.药物与受体有内在活性 C.药物与受体无亲合力 D.药物与受体无内在活性 E.药物与受体既无亲合力又无内在活性 47.下列哪些给药途径可避开首关消除

A.口服给药 B.舌下给药 C.直肠给药 D.静脉注射 E.肌肉注射 48.配伍用药的目的包括

A.提高疗效 B.增强药物的安全性 C.减少不良反应 D.发生理化反应 E.延缓病原体耐药性的产生 49.药物可通过下列哪些机制发挥作用

A.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环境 B.改变酶的活性 C.参与机体的代谢过程 D.影响生物膜的通透性 E.药物与受体结合 二、名词解释

50.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即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51.药物(用于治疗、预防、诊断疾病和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52.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53.药效学(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和作用机制的科学称为药效学。) 54.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并对机体不利的反应称为不良反应)

55.首关消除(由胃肠道吸收的药物,经门静脉进入肝,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时即被转化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消除。

)

56.安全范围(安全范围是指95%有效量与5%致死量之间的距离。) 57.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

58.耐受性(有些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较低,必须应用较大剂量方可呈现治疗作用,这种现象称为耐受性。

59.受体激动药(药物与受体既有亲和力,又具有内在活性,则该药物称为该受体的激动药。 )

60.副作用 (药物在治疗量时与治疗作用同时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 )

61.毒性反应 (由于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敏感性过高引起的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的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62.亲和力 (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称为亲和力。)

63.内在活性(药物激动受体的能力称为内在活性。)

64.血浆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血浆半衰期。 )

.

精品文档

65.肝肠循环 (有的药物经胆汁排泄,在肠道再次被吸收入血,这种现象称为肝肠循环。 )

66.生物利用度(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称为生物利用度。)

67.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是指已被致敏的机体对某些药物产生的一种异常的或病理性的免疫反应。

68.效能 (效能是指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反映药物内在活性的大小。) 69.效价强度(效价强度是指引起同等效应所需的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亲和力的大小。 )

三、问答题

70.何为血浆半衰期?有何临床意义?

药物的血浆半衰期是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血浆半衰期的临床意义是:①用

来制定合理的给药间隔时间。在临床上,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间隔时间,既可保证血药浓度维持在满意治疗水平,又可避免毒性反应的发生。大多数药物的给药间隔时间约为一个半衰期。②估计药物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重复恒量给药,经过5个半衰期,血药浓度可达稳态血浓度的97%左右,这时可认为药物已在体内达到有效血浓度。③估计体内药物或毒物的残留量。在药物或毒物中毒时,经过5个半衰期体内药物或毒物消除可达97%左右,这时可认为体内药物或毒物已基本消除。

71.综述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⑴药物的体内过程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①药物的吸收;②药物在体内的分布;③药物的生

物转化;④药物的排泄。

⑵机体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①年龄;②性别;③个体差异;④心理精神因素; ⑤病理状态。

⑶药物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①药物的化学结构;②药物的剂量。 ⑷给药方法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①给药途径;②给药时间和次数。

⑸药物相互作用方面的因素;①药物在体外的相互作用;②药效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③药动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

72.试从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论述激动药与拮抗药的特点。

.受体激动药与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受

体拮抗药与受体只有亲和力,没有内在活性,与受体结合后,可阻断受体与激动药的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