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题型题型4加试第33~34题——综合性非选择题学案(考试专用)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0/2 12:27: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题型4 加试第33~34题——综合性非选择题

[四年考情统计]

年份 2018·4 2017·11 2017·4 2016·10 2016·4 2015·10

[规律总结]

从2015年10月至2018年4月浙江选考试卷来看,加试非选择题第33题和第34题在外在形式上与通常的非选择题没有什么两样,主要的不同在于考查的内容与能力要求等方面。 (1)加试非选择题第33题主要以中国史内容为核心主题,以遗产+人物、遗产+必修、人物+必修为主要呈现形式,结合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世界文化遗产等模块内容综合考查。

(2)加试非选择题第34题主要以世界史内容为核心主题,结合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世界文化遗产等模块内容综合考查。

(3)跨模块综合、综合性强是加试非选择题的突出特征。如2018年4月第33题,以秦朝政治制度与秦代文化遗产结合命题,第34题以工业革命科技发明与历史人物相结合;2017年4月第33题,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相结合命题;第34题则以历史人物克伦威尔与必修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结合命题;2016年4月第33题以康熙帝为主题,结合了清代边疆、民族政策、文化遗产长城、避暑山庄、故宫等多个模块的知识,其知识的跨度和综合性特别大。

(4)从中外知识的分布来看,基本是中国史和世界史各占1题。

(5)从试题难度和能力要求上看,加试非选择题属于全卷最难的题目,是选考失分的重点。考试成绩的差距主要从这两道题中拉开。 (6)加试题并非全是加试点。

1

33(中国) 秦代政治体制及秦代文化遗产 北京城布局·线性文化遗产 詹天佑·民族工业 长城演变及态度 古北口·康熙帝 孔子·科举制 34(世界) 爱因斯坦科技成就及科学精神 美国参加一战·俄国十月革命 17世纪英国·克伦威尔贡献 西斯廷教堂·九十五条论纲 黑奴贸易·殖民主义 德国法西斯建立·集中营

1.(加试题)(2018·4月浙江选考,33)阅读文本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末俗以秦皇方(比)汉孝武(汉武帝)……孝武一怒,则大臣莫保其性……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缙)绅所能拟已。

——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

材料二 谈到中国的代表性文化遗产,不能不提及44年前的考古发现,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用铲子、刷子和棉签打开已尘封两千多年的黄土,一个排列严整、气势恢宏的神秘地下军阵重现世界。

谜一样的秦陵,谜一样的始皇帝。有学者认为兵马俑生动传神,兵器与雕塑技艺高超;有学者则从历史认识入手,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帝国复杂而高效的管理系统的象征,并分析秦朝立下的行政系统,从上到下要经过两层或三层的金字塔结构。

——据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等整理

(1)仔细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论秦皇“秦制”建设有哪些特点,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秦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价值意义和陶俑群塑所反映的制作艺人之精神。②秦帝国“有功者必赏”的制度依据和造成“金字塔”结构的行政系统。(只作选择不作阐述者,不得分)

答案 (1)特点:中央集权,不行分封制,不行世官制,平政守法。 观点:肯定秦始皇功绩。

(2)选择阐述①,价值意义:突出的普遍价值;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直观生动的历史见证;不同国家、民族相互交流学习的宝贵资源;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精神:工匠精神。

选择阐述②,制度依据:军功爵制。 行政系统:郡县制。

2

2.(加试题)(2018·4月浙江选考,34)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被称为“20世纪的哥白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的发现激起了一系列发明的浪潮并最终引发了电气技术革命,爱因斯坦的父亲和叔叔也投身其中。1882年,他们在国际电气技术展览会上推出了自己的发电机和新式电话。在家里,爱因斯坦每天都能听到父亲工厂里“汽笛鸣叫”奏响的劳动序曲,电枢和线图成了这个正在成长的孩子手中的宠物。同时,他通过疯狂阅读掌握了物理学和哲学的概貌,并在父辈工厂和中学、大学实验室获得了实际认识。凡此,在他那个时代,有哪位物理学家曾在攀登顶峰之前将如此众多的必备前提集于一身?

——整理自[德]于尔根·奈佛《爱因斯坦传》

材料二 1905年被称为爱因斯坦的“奇迹年”。他在《物理学纪事》连续发表文章。此后,物理学再也不是原来的物理学。……大多数情况下,前任的著作中冒出来的新问题总是要由下一代的年轻学者解决。哥白尼之后是开普勒,伽利略之后是牛顿,法拉第之后是麦克斯韦。……(而)爱因斯坦既是自己的前任又是自己的后继者。他就像一个马拉松运动员,到达目的地之后决定再跑一次。——摘自[德]于尔根·奈佛《爱因斯坦传》 (1)阅读材料一,概述传记作者所认为的爱因斯坦成才的“必备前提”。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1905年爱因斯坦创造的物理学理论“奇迹”,综合概括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

解析 (1)本题是概括题,这类题型主要从材料中概括答案即可。比如“法拉第的发现……爱因斯坦的父亲和叔叔也投身其中”可知是受父辈的影响,“在家里,爱因斯坦每天都能听到……”可从家庭环境,耳濡目染,对物理的兴趣等方面进行概括。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第二小问概括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主要是根据两则材料和所学有关对爱因斯坦的评价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 (1)前提: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广泛阅读科学著作,打开研究视野;家庭影响;父辈工厂与学校实验室的实际体验。

(2)“奇迹”:创立相对论;成功解释光电效应。 精神: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1.就答题的具体方法与技巧而言,加试第33、34题与必考非选择题的审题思路与答题规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