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5:33: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实用标准文档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

专题一复习要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为他们后续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为最终目标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对应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好发展真理。(与时俱进)

第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专题二复习要点

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上的这两大类现象好人类的这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3、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是什么,各自有什么特点?

两种形态分别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源,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客观唯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4、关于物质定义,恩格斯、列宁有哪些经典论述?

1)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的科学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5、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6、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的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7、怎样理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②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互相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

8、怎样理解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9、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0、怎样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30页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11、什么是实践,实践具有哪些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1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13、怎样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专题三复习要点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重点)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③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

④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三大规律以及主要范畴是什么?

基本特征:联系和发展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

3、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40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②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4、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两者关系怎样?42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e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5、什么是质变与量变?怎样理解质量互变规律(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1)质变是事物本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

事物渐进的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2)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和量变是互相渗透的。

6、怎样理解辩证的否定观。44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式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联系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本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7、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重要)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互相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和相对的。

(4)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

文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