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12:47: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分析

摘要: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面临日益增多的社会心理压力, 他们在学习、 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挫折,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出现。大学 生的心理素质决定着他们将以什么样的面貌进入新世纪, 而时代的特征正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素质走向。了解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是本次调查的出发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某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结果为出发点, 分析了大学生的心理现状, 并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然后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教育; 一、前言

在当今国际、国内竞争激烈、错综复杂的环境里,中华民族要复兴,需要依靠的不仅仅是拥有强健体魄、渊博知识、精湛技术的国民,更需要的是那些兼具开拓进取、执著追求、勇于创新、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等良好心理家的人才。而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因此,无论是为了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还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心理素质教育都极为重要。 二、研究对象

浙江省某大学四个年级的学生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点

对于心理素质的评价目前尚未有更合适的量表,一般采用卡特尔 16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 16PF)。此测验是美国伊利诺州立人学卡特尔 ( R. B. C at tele)教授< 950年编制的。 16PF共有 187个项目,反映了 16个人格因素和 8个次级人格因素,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和效度。它是通过相互独立的人格特质评价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对浙江某大学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 从统计出来的520样本可以侧面了解该校学生心理素质状况, 见表 1。把表中不同年级的人格因素加以比较可以发现: 1 . 低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点

大一学生,幻想性、独立性高于其他年级, 而乐群性、兴奋性、有恒性、世故性、自律性低于其他年级。因刚进大学,充满对大学生活的美好向往,但同学间彼此尚不了解,比较拘谨、冷漠、审慎、孤独,大多缺少集体生活经验。从前对大学生活的向往, 一旦发现现实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有些事情不尽人意时,容易对理想产生怀疑、 对现实产生不满。再者大学强调自学为主,不少同学在学习上放松了要求,把更多精力放在其他方面,发展自我, 缺乏责任心,有时敷衍塞责, 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彼此间容易产生矛盾冲突, 引发心理问题。 表 1 因子名 99级( N= 91) 00级 ( N = 41) 01级 ( N= 82) 02级 ( N = 207)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年 龄 21 . 83±1 . 39 21 . 07 ±0 . 83 19 . 80 ±0 . 83 19.06 ±0 . 93 乐群性 10 . 78±3 . 65 10 . 07 ±3 . 73 11 . 79 ±3 . 21 9 . 75 ±3 . 64 聪慧性 8 . 51 ±2 . 05 8 . 10 ±1 . 70 8 . 49 ±1 . 68 8 . 16 ±2 . 04 稳定性 13 . 96±4 . 07 16 . 02 ±3 . 32 14 . 20 ±4 . 4 l 14 . 11 ±3 . 72 恃强性 11 . 20±3 . 46 11 . 83 ±3 . 27 10 . 90 ±3 . 22 11 . 51 ±3 . 36 兴奋性 14 . 86±4 . 46 14 . 51 ±4 . 98 14 . 64 ±4 . 41 14 . 00 ±4 . 76 有恒性 11 . 19±3 . 14 11 . 49 ±3 . 11 11 . 16 ±2 . 98 10 . 92 ±3 . 50 敢为性 12 . 28±4 . 31 12 . 66 ±3 . 38 11 . 88 ±4 . 07 11 . 88 ±3 . 84 敏感性 12 . 03±2 . 92 11 . 10 ±2 . 49 12 . 48 ±2 . 26 11 . 51 ±2 . 74 怀疑性 9 . 78 ±3 . 36 9 . 07 ±2 . 96 9 . 09 ±2 . 42 9 . 44 ±3 . 23

幻想性 12 . 67±2 . 91 12 . 63 ±3 . 09 12 . 33 ±3 . 09 12 . 75 ±3 . 03 世故性 8 . 57 ±2 . 68 8 . 27 ±2 . 59 8 . 41 ±2 . 47 7 . 64 ±2 . 58 忧虑性 9 . 33 ±3 . 64 8 . 49 ±3 . 36 9 . 99 ±3 . 99 9 . 63 ±4 . 05 实验性 10 . 74±2 . 56 11 . 88±3 . 01 11 . 20±2 . 40 11 . 33 ±2 . 82 独立性 12 . 62±3 . 39 12 . 61±3 . 11 12 . 74 ±3 . 07 12 . 76±3 . 35 自律性 12 . 59±3 . 03 12 . 83±3 . 32 12 . 18 ±2 . 40 12 . 04±2 . 89 紧张性 10 . 73±4 . 34 10 . 39±3 . 93 12 . 54 ±4 . 19 11 . 74±4 . 17 大学新生以往与人交往和相处的机会较少, 进入大学后, 马上面临重新结识他人, 确立 际关系的过程。事实上,大学生对新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远比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困 难,特别是与周围同学的交往中,因缺乏经验技巧不善交往, 因担心别人轻视自己不愿交往, 因异性相处不敢交往,因性格内向孤僻不会交往等, 由此造成与他人难以沟通,感到非常压 抑,为深深的孤独感所困惑。孤独感会严重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长期的孤独感使心理发展丧 失了必要的外界刺激而失去了发展的基础,以至于扭曲了一个人的正常性格,还会造成情绪 紊乱, 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而危害人的生理健康。孤独感造成内心封闭、 心胸狭隘, 还

可能产生自我毁灭的举动。

大学生不再像少年时那样坦率,较少隐讳, 而是有了更大的自我防御范围和内心的秘密,这种思想和情感体验, 不会轻易地向不了解自己的人透露,因而形成了青春期特有的闭锁心理,这种心理往往造成大学生与父母、老师、同龄人之间的距离,同学们相互抱怨在大学里找不到知心朋友。当大学生感到没有知心朋友谈心或吐露真情时,常常只能独自承担压力和面对困难,难以与人分享快乐或分担忧愁, ,慢慢就会产生孤独感, 一些人会把自己的内心感受更深地隐藏起来。但有孤独感的大学生其实是迫切期望与人交往的, 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 理解和支持, 希望有知心朋友,希望和他人倾谈思想、 感受、 愿望和理想, 需要与周围人建立良好关系、 发展友谊,于是闭锁心理、 孤独感受和希望有知心朋友、 和谐的人际关系的 愿望之间便产生了矛盾。

从此,他们原来那种对大学生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破灭了, 开始转向面对现实。过渡 阶段的矛盾心理,蕴藏着转变中的真正起步。 2 . 中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点

由表 1比较可知: 大二学生,乐群性、 敏感性、 ,忧虑性、 紧张性高于其他年级, 而恃强性、幻想性低于其他年级;表明大二学生逐步适应大学生活,有交往的迫切需要,随和性增强, 但如果对大学学习方法或同学关系仍不能适应, 则会有挫折感、忧虑抑郁。大三学生,稳定性、恃强性、有恒性、敢为性、实验性、自律性高于其他年级,而聪慧性、敏感性、忧虑性、独立性、紧张性低于其他年级;进入大三,基本适应大学生活,情绪比较稳定、 理智看重现实, 有自信心,有时又表现为固执己见、 争强好胜。这个阶段是大学生活全面发展和深化的时期。经过低年级的大学生活,随着环境的熟悉和适应,随着年龄的增长,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逐步展开, 普遍存在着适应感、 随意感和自信感。

通过比较可知:该校学生焦虑程度大二最高,大一次之, 大三最低。果断性是大一最高,较独立、 露锋芒,愿表现自己,有攻击倾向;大二最低,有受挫感、 怯懦,个性被动。情感性是大三最高, 有进取精神, 行动迅速,有时会考虑不周,不计后果,贸然行事;大二最低,情感丰富而困扰不安, 顾虑较多。心理健康程度是大二最差,大三最好。这与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 98年调查北京大二学生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比例最高是一致的,也与同处四川的电子科技大学调查基本一致。

3 . 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点

由表 1发现:大四学生,聪慧性、兴奋性、怀疑性、世故性高于其他年级,而稳定性、实验

性低于其他年级。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和大学生活的熏陶,大学生更富有才识,善于抽象思考,学习能力增强,思维较敏捷, 适应能力增强,更有主见,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大四学生表现出更为明显的特征, 容易产生烦恼, 心神动摇不定,易受环境支配。

尽管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已较为成熟,有正视现实和走向社会的一定心理准备, 但 是在没有真正步入社会以前,心理状态是不稳定的。因此,要及时准确地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帮助和指导,实现就业选择, 发挥自身才干。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自律性不断提高,但创造能力却在下降。说明经过四年大学教育,学生的自制、 自我调控能力越来越强, 行为更符合规范,但创造能力下降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这种现象与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相悖。可见, 怎样解脱对学生个性的束缚, 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创造力是高等教育改革应研究的重要课题, 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潜能开发训练的重要内容。

四、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1 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性转变

传统的教育不顾社会需求,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特点,而机械的按照预先设定的一套模式向学生强行灌输,这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因,而且扼杀了他们的创造精神。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就必须尊重学生,真正把他们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2 培养心理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我国高校心理工作者应该由学校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教育人员、从事学生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及德育教研室的老师组成。这是一支特殊的队伍,需要专门的培训。 3 开展必要的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活动

心理咨询是增进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的重要措施,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咨询主要目的是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学生。实践已证明,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的有效途径。 4利用校园网开展心理教育

新世纪的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尤其是高科技电脑风靡校园,上网人数越来多,它将开辟一条新的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本质上要靠自己。学生积极参与个人修养和人格完善的学习,变被动的课程学习为主动的自我学习,将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目标。个人的自我成长本质上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大学生的自我成长需要开发个人自我修养和人格完善方面的种种自修课程,以强化个体对学习、 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素质。这种学习不仅需要有意识的书本自学,也需要有积极的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大学生需要通过对具体生活事件的不断认识和妥善处理来逐步实现心理素质的完善。在此当中,积极的自我反省当起主导作用,适时的心理咨询也会起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学校和学生自己都高度重视,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 1] 张大均.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心理学进展[ M ] . 新疆: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4.

[ 2] 张岩. 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 D] .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 3] 李远贵. 试论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J ] .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 ( 5 ) : 290 -292.

[ 4] 魏荣.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和谐教育观[ D] , 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 5] 王迎春、 陈庆. 对建立东方心理咨询模式的质疑[ J ] .云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版) , 2003 , ( 2 ) : 71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