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两宋绘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1:49: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五代两宋绘画

就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绘画创作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气象。首先是绘画艺术中心不断转移。先是南唐、西蜀政权所在江浙和四川成为当时美术的最发达地区。不久,北宋都城开封又云集了一批画坛高手。宋室南迁,众多艺术家纷纷南下,汇聚于临安(今杭州)。而燕京(今北京),则成为中国北方绘画的艺术中心。

其次,城市的繁荣使得绘画开始进入富有的市民家庭。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专门从事商品画创作的民间职业画家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五代和两宋都设立了皇家画院,招募了大批画家。宫廷绘画很快繁荣起来。而在画院外,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创作空前高涨。由于文人画家都有精深的文学修养和书法造诣,其作品 从体裁内容到艺术风格都显示出与职业画家、宫廷画家迥然不同的特色,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为重要的是,五代两宋的人物、山水、花鸟等不同画科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水墨画的发展、山水画的成熟和花鸟画地位的提高尤令人瞩目。这些作品题材广泛,艺术风格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盛况。 五代绘画

五代处于唐宋之间,尽管总共只有五十多年,其绘画的历史地位却不能低估。首先,五代的人物画获得相当发展。其画风虽沿袭了唐代,格调细润而精雅,一些描绘宫廷贵族生活的画卷却以真实细致的形象和生动的人物情态,反映出这一时期上层人物的生活面貌。其次,五代的花鸟画出现了兴盛局面。画家们彻底摆脱了花鸟作为装饰艺术的要求,写实风格大大加强,且形成了同风格流派。五代还是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画家们师法自然,根据不同地区的山川风貌、气候

特点,创造了多种风格的山水画。此外,在辽王朝统治的地区,由契丹族、汉族画家创作的“辽画”也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 一.五代的肖像画

肖像画是人物画的一种。可分为头像、半身像、全身像、自画像、群像等。历代统治者对肖像画都很重视,特别是对以帝王将相、宫廷生活为题材的肖像画,更是喜爱有加。他们不仅借肖像画再现自己令人“仰戴”的形象,还利用它来间接表现他们富贵、优雅的生活。这一切都使肖像画成了统治者们历史生活的记录。为了适应肖像画的发展,帝王们还给予宫廷肖像画家以特别的封号―――“翰林写貌待诏”。于是,五代时期出现了很多肖像写真名家,南唐的周文矩、顾闳中等是他们杰出的代表。

《重屏会棋图》 周文矩

此画描写南唐中主李王景与其弟景遂、景达、景逖会棋的情景。居中观棋者为李王景,对弈者为景达和景逖。人物身后的屏风,画着白居易《偶眠》诗意图,图中又有山水屏风,故此画名《重屏会棋图》。李王景正面前视,若有所思的样子;两位对弈者画作侧身或半侧身,彼此观察着,于微笑中透着决心角逐的神气。景遂在左边观战,把一只手臂搭在兄弟肩

上。周文矩与李五景同时代,他所画的应该是人物真实的肖像,具有艺术和历史两方面的价值。此图线描细劲有力,多转折顿挫,别具一种风彩,为周文矩常作的“战笔”,给人以古拙之感。

《文苑图》周文矩

这件作品以前被认为是唐代韩混作,根据是画上有宋徽宗赵佶题“韩混文苑图”及“天下一人”押宇等。但据今人考证,此图乃五代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的后半部。

画中精心描绘了李白等四位文人运思觅句的生动情态。最右边的托腮握管,另一手轻捧纸绢,似有所悟却又随即陷入沉思。他的对面,是一童子在俯身研墨。画面中部有一株弯曲的松树,另一构思者双手插入袖管,伏在松干上凝思,那神气好像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眼珠也不转动了似的。左边两个人都坐着,共展一卷文章阅读,其中一位忽然扭头回视,若有所闻;另一位作沉思状。画家驾驭人物性格、再现特定情境的功力在这一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全画着色沉着淡雅,勾线坚凝而多折,是周文矩的“战笔”画法。五个人物姿态各不相同,并在变化错落中达到了和谐统一。此图可与《琉璃堂人物图》一起欣赏。 周文矩(约907~975),句容(今属江苏省)人。为人美风姿,擅丹青,颇具精思。南唐李异异元年间(937—943)中, 已在宫中作画,以作《南庄图》著名。后主李煜(96l—975年)朝任翰林待诏,工画人物,尤擅仕女,多画宫廷贵族生活。画风继承唐代周防而更趋纤细,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