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8 13:17: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竹林深处人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文中的词语,学习分层递进阅读文章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3、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
4、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江南竹乡,远远望去,一层又一层,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绵延着这辽阔的“绿色”的海洋,再加上“海洋”深处飘来的缕缕炊烟,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散文家黄蒙田先生走进那深深的竹林,探访一下竹乡之人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竹林深处人家”,顾名思义,文章要写的是江南竹乡人家的生活和江南竹乡的风景。“深处”二字可见竹林之茂盛。“人家”二字则充满了生活气息。
2、作者:黄蒙田,1919年生,广东台山人,现居香港,当代画家、散文家。曾主编《海洋文艺》,写过诗歌、小说、散文、游记等。作品有《湖畔集》、《山水人物集》、《湖光山色之间》、《春暖花开》等。
3、背景资料:作者黄蒙田在七十年代的某个春天,曾到江南竹乡探望朋友。江南竹乡的秀丽风光和山村居民的真挚、淳朴,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后来,在朋友家做客,吃到竹笋,想起往事,于是写下本文。
4、学习生字:
晾(liàng) 沏(qī) 隧道(suì) 竹箬(ruò) 屏风(píng) .....密密匝匝(zā) 山麓(lù) 山岚(lán) 竹坞(wù) 匾箪(dān) .....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总写远望、近观、居高临下所见的竹林景致,表现江南竹乡竹林茂密、深如海洋的特点。
第二部分(4——7):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述了自己在竹乡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江南竹乡的美丽富饶。
第三部分(8):结束了那段美好的回忆,总写江南竹乡给作者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象,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竹乡的怀念之情。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对竹林茂密的景色以及竹乡人闲适、安宁生活的描述,展示了江南竹乡的美丽富饶,以及竹乡生活的显著特点,表现了作者对竹乡景致的赞美和对人们生活的讴歌。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朋友请吃饭,有扁尖笋做的家常菜,因此引起作者的回忆。原来作者以前在江南乡下作客,那地方盛产竹材,一到收获季节,家家户户都晾着盐扁尖笋。当地的人时兴用那些盐扁笋,当作饼干糖果一样,当点心去招呼人客。像这样的风俗,在别处是没有的,因为扁尖笋是江南的特产呢?所以当作者一吃到扁尖笋,不期然的便回忆起在江南乡下作客的情形了。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作者的回忆是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明确:作者记得那时是春天,正确点说,是雨水节气后七天至清明节气前三
天那段日子。地点是江苏省太湖县山区,那处是中国名茶碧螺春的故乡─碧螺春是产在江苏太湖洞庭山的。
2、在这一部分,作者怎样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 明确:作者从三个角度去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的。
(1)、总写江南竹乡竹林茂密、深如海洋“无边无际”,写出远望时的竹乡美景。竹乡的竹子实在太多了。“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2)、近观竹林,描写“我”刚入竹林时的所见所感,这里竹林茂密。“深不可测”。“深入竹林的感觉是很特别的···真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3)、竹林的浓密,连画家也束手无策,画不出一幅画来,因为浓密到连一点层次也找不出来。但正因竹林如此浓密,就象征竹林的丰收。竹乡的竹林旺盛,对国家、社会,当时民居,都是有着重大意义的。这段写“我“在竹林居高临下的所见所闻,描写了竹林的“密不见底”。
3、作者怎样通过“远观”和“近看”来描写竹林?
明确:远观:作者远望竹乡(1)、从山麓到山顶全铺着竹。竹海淹没了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2)、风吹过时,竹海涌着起伏有气势的竹浪。 (3)、 竹林密得没有层次,整个大自然彷由竹林构成。
近看:作者置身于竹海(1)、小路两旁竹林高大茂密,把路的上空盖着,不见阳光,像走进竹海的海底隧道。(2)、 竹林里的大路、小径、竹树都是差不多,路上没有标志,容易迷途。(3)、丛丛竹树遮挡山路,林中路尽又有路,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4、作者深入竹林中去,和登上一处较高的竹坞去,看到的景致有甚么不同? 明确:作者深入竹林中时,觉得像走进竹海里去,而一路上密密的、高大的竹子把上空遮盖着,令人感觉不到猛烈的阳光,就彷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看似一样,如果没有人带着,就会迷途。这时他看到的是竹林的密。
但当走到较高的竹坞上,感觉又不相同。这时可以越过先前路上的竹树顶,看到更远、更高的地方,一座接着一座的山都全长满了竹,连山势的绵延和泥土也看不到。这时他看到的除了竹林绵密之外,还有它广阔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