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支教社会实践报告(共10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20:01: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全文共计20562字

暑假支教社会实践报告(共10篇)

(篇一)

为人师,任重道远 -** 支教行 今年暑假,我随学前**团队**分队赴**市**县久仁小蚂蚁乐 园进行支教活动,希望从中得到锻炼,并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更深的理解。以 下是我此次支教之行的报告。 一、苦中尝甜-身与心的感悟 从蜿蜒陡峭的盘山公路到煤渣石子路,一片片连着的玉米地裹着一户户 人家。四面环山,悬崖遍布,这就是这个学校周围的地形地势。这是一个靠 支教志愿者教学撑起来的学校。由于条件有限,我们12个女生打着地铺共同 住在一个房间里,另外两个男生则与其他男性志愿者同住。所有志愿者被安 排值日,负责准备早晚餐。生火、菜地摘菜、煮饭等所有人都曾参与其中。 中餐由学生准备,似乎已成体系,教师只要在旁边看着就好。学校不远处有 一口井,那是整个久仁屯的饮用水来源,学生都是直接从水龙头底下接水来 喝。上课时用的都是小黑板和粉笔,球类等杂物都摆放在教室中。由于大部 分学生家里离学校较远,所以学校统一备了床(幼儿园规格)放在教室里供 学生午睡。有些学生每天早上6点就要开始走近两个小时的山路到学校。学生 的一套衣服会穿上几天,他们身上经常扑着苍蝇。这些情况真实而牢固地出 现在这个学校里,我们刚开始接触这些时都忍不住投去同情的眼光。而孩子 们并没有对这些情况有太多的抱怨,这些对他们来说都再平常不过,同时也 弥足珍贵。可想而知,这里的孩子的自立能力很强,同时也很乐观。在悬崖 边上倒垃圾,上山找野菜 ,爬树抓蜈蚣……他们无惧而快乐。

1

全文共计20562字

其实这于他们 而言绝对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对环境强大的适应能力和乐观的心态是很多人 不能及的。而作为教育者,我们首要做的不是泛滥同情心,而是正视这样的 事实,他们必须适应这样的环境以生存。而我们应该与他们一样平淡地看待 一切,想办法让他们成长得更加全面,比起同情,他们更希望得到正确的引 导和一视同仁的教育。

二、教师之责-更深的意义 学校设有学前班、低年级、高年级三个班,由于志愿者有限,我们也要 兼上小学的课。在安排课程时,小学的课程以体艺为主,学前班基本按之前 排好的课表进行。 (一)规则 学前班中大都是学前儿童,而他们之前受“小学化”教育较严重,唐诗 背的很流利,上课也都是坐在椅子上趴着桌子听老师讲课,以至于他们一离 开桌椅便十分闹腾,规则意识薄弱,需要两个老师共同上课。学生某些言行 与其年龄不符,当众拍打老师,跳到老师背上等行为让人惊愕。而低、高年 级的学生经常缺课(遇到自己不喜欢的课或老师),非常讨厌形式的东西, 规则意识很弱。为此我们开会讨论这个问题,统一了规则。经过几天的强化 之后,情况明显好转,特别是学前班。 渐渐地,我们发现整个学校的制度并不完善,没有铃声、上课时间弹性 过大,师生礼仪意识很弱等问题给我们上课造成很大困扰。然而我们并不能 改变什么,只能统一口径从班级入手进行制度教育。(二)应变能力 接到要兼教小学的任务时,我们当即开会讨论,做出应急预案。课标制 定、教师组值日生安排、生活值日生安排等交由我们团队进行加上校方不断 变化的环创计划,

2

全文共计20562字

对团队的应变能力有极大的挑战。而对个人的应变能力挑 战更大。从修改教案、制作新的教案、简单了解小学教学特点到课堂上应对 学生千奇百怪的提问,面对规则意识薄弱的学生,一边维持课堂纪律一边声 情并茂地讲课以吸引学生注意是很难的。课堂上保持教师威严,课后与学生 交流,处处都在考验每个人的应变能力。 (三)专业知识的运用 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除了本身专业的知识,还要 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肚子里的墨水才真的是教师魅力的彰显。学生总有问 不完的问题,而教学过程中也会有跨领域的联系。高年级的学生在体育课上 会问投篮过程中篮球运动轨迹的原理,可见知识的储备有多重要。 另一个方面,自身专业知识的熟练运用能让他人正视自己的专业,避免 他人观点出现更多的误区,也能给学生更好地教育,同时让自己更加喜爱自 己的专业。 (四)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每天面对学生,都要有高昂的激情,何况这山里的孩子本就活泼好动, 教师本身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学生的一些不当言行、上课时的压 力、与其他志愿者在教学上的分歧,无一不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一群 猴子一样闹腾的学生,课堂上每根弦都绷得很紧,要克制自己,不让自己发 脾气,还要镇住混乱的场面,这是表现心理素质的时候了。同样的,放学后 与学生打球、爬山等各项活动都要有强健的体魄。每天早起,站着上课,中 午轮流看午睡,晚上开会,有时候还得到井边打水……身体于一个教师而言 真的很重要。 总而言之,一名教师,不仅仅是写好教案在教室里上课,还要具备各方 面的能力,我们应该看到一名教师职责更深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