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3《绿色蝈蝈》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doc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8:08: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3《绿色蝈蝈》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法布尔及《昆虫的故事》的有关常识。 2.速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拟人化的手法,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体会其作用。 4.感受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孩提时代,知了唱歌、蟋蟀鸣叫、蜘蛛织网、蚂蚁运食,都是我们天真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忙碌之中少了那份赏玩的心境。19世纪的法国却有一位用毕生时间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他就是法布尔。《昆虫记》就是他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的巨著,今天我们学习的《绿色蝈蝈》便是其中一篇。(出示课题及作者) 二、法布尔及其《昆虫记》:

法布尔:法国作家,昆虫学家。在1879年写成《昆虫记》第一卷,此后他开足生命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昆虫记》虽然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其内容及风格都比较和善,甚至妙趣横生,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敬重与热爱。《绿色蝈蝈 》就是这方面的典型。鲁迅先生称之为写“昆虫的生活”和“昆虫的故事”的楷模。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圈点生字新词

学生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解学习生字新词 2、教师检查明确:

静谧(mì) 篡(cuàn)夺 酷(kù)爱 篝(gōu)火 喑哑(yīn yǎ)

气氛(fēn) 螽(zhōng)斯 啄(zhuó) 钳(qián)子 喙(huì)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窸窣:象声词,形容发出细小的声音。 静谧:安静。 劫掠:抢劫掠夺。

弱肉强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更胜一筹:更加超出一等。 3、整体感知

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

①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明确:课文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②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明确: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

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这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③作者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有哪些,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这样不断变换称呼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第二课时

四、精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

1.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都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2.研读课文第9段,归纳这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什么生活习性。 明确:说明了蝈蝈的食性,蝈蝈属杂食性昆虫。

3.“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明确:语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蝈蝈同类相食,拿螳螂来作比较。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

4.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本文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

例如:1.“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做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比喻生动贴切,突出了蝈蝈喜吃甜食的特性;2.“蝈蝈这蝉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浆”,把蝈蝈比喻为“蝉的屠夫”,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蝈蝈的食性。3.“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和睦”一词把蝈蝈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蝈蝈的生活习性。 五、拓展延伸

学完本文,如果你要写一篇关于动物的说明文,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 学生总结归纳并回答,引导学生从本文的写作特点方面总结,注意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介绍。

《绿色蝈蝈》随堂抽测题(一)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这是蝉在安静的休息中,被夜间狂热的狩猎者绿色蝈蝈捉住而发出的绝望āi háo( )。 2、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cuàn duó( )了你的名声! 3、让我们远离xuān xiāo( )去倾听,去沉思吧。 2、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

②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 ③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

3、作者在文中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当蝈蝈捕杀蝉时用“ ”;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用“ ”;当蝈蝈吃蝉肉时称之为“ ”。

《绿色蝈蝈》随堂抽测题(二)

1、指出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 )

②我从来没有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 ) 2、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

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以为白鳍豚属于鱼类。其实,它是兽不是鱼。它体温恒定,用肺呼吸,体内受精。胎生哺乳,而且它有猩猩一样发达的大脑。科学家告诉我们,鲸类的祖先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原始哺乳动物,后来由于受冰川的袭击,它们不得不迁入水中避难。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演化成完全适应水中生活的特殊类群。

白鳍豚6岁左右性成熟,母豚一般2年一次怀胎,孕期约10个月,每胎一仔,也有二仔的。幼豚靠母豚带游,有时倚在母豚的鳍翅上戏水,有时钻到母腹吮吸乳汁,活泼有趣。成年白鳍豚雌性比雄性大,雌性身长可达2.5米以上,重达170公斤;雄性长达2.2米以上,重达125公斤。白鳍豚喜群居。通常两三头以上一起出没,幼豚游在中间,大而壮的豚在前后左右相伴。如同长辈呵护着子女,一家几口和谐相处,尽享天伦之乐。

由于白鳍豚世世代代生活在浑浊的江水里,视觉器官退化。不过,它在大江里却非常灵活。因为它有一套得天独厚的声纳系统。它的前额呈球状隆起,像聚焦的透境,是声纳发射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就是靠声波回弹来识别目标和捕食猎物的。白鳍豚的皮肤构造也很特殊,皮是双层结构,上有许多管状海绵物质,游动时互相滑动,能减少水的摩擦力。当它快速冲刺时,连全速推进的鱼雷也相形见绌。

科学家说,白鳍豚的价值不仅在于观赏,更重要的是具有仿生学、生物学、考古学、军事学等多学科的科研价值。在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大熊猫、白鳍豚分别被视为陆上和水生保护动物的“旗舰种”,且白鳍豚更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