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的影响与出路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0 14:13: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三农问题”的影响与出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没有九亿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中国最大的问题在农村。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民稳则天下稳。农业强,则天下强。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现了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负担沉重”为核心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客观现实已经要求我们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 一、“三农问题”的影响 “三农问题”的经济影响。 中国有九亿农民,农村地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XX年9月24日,《2002年下半年主要商品供求情况分析报告》对600种主要商品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有528种商品将供过于求,占总数的88%,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仅占12%,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调查显示,农业生产资料全部供过于求,农副土特产品有73.5%供过于求,工业产品有90.3%供过于求。因此,中国经济需要扩大市场,扩大消费需求。 实际上,自从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买方社会,社会需求严重不足。国家不得不采取各种政府措施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对于大中城市来说,这些供大于求的大部分商品已经饱和。而正是

从9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状态,农民出现增收困难,使得农村消费处于很低的水平,农村人口的人均消费是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近70%,而消费额仅为全国消费总额的39%。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市场的需求不足,直接导致了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不景气。中国有9亿农民,亿多家庭,任何商品的家庭普及率只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00多万台件的商品需求量。1998年,仅仅9%的农村居民有冰箱,23%有洗衣机,33%有彩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假如使农村家用电器的普及率与目前的城市相同,中国的家电产业还有至少10多年的高增长。而现实的情况是,不仅象汽车、电话、大屏幕彩电、电脑、热水器等耐用品与大部分农民无缘,就是许多城市居民习以为常的日常消费品如牛奶、面包、许多副食品等,也是农民可望而不可及的。这些产品在城市中,已经很难再开拓大的市场,所以要维持这些产业的发展,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是必然的选择。据统计,农村居民每增加1元的消费需求,将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新增2元的消费投资。但是,消费需求来源于经济收入,没有经济收入的增长,拉动消费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实际上可以带动牵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农民太多,一方面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农村落后的主要标志,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其关键就是大力

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如果把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费提高到城市水平,将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不仅会解决目前的通货紧缩问题,而且可以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三农问题”的政治影响。 “天下可忧在民穷,天下可畏在民怨”。中国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依赖于农村地区的安宁。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贫穷农民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政权。在XX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期间,朱?基总理说:中国除非提高农民的收入并保持农村地区的稳定,否则无法获得长期的稳定。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要出问题就是农村出问题。实际上,目前农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集体性抗议的不断增加,大规模群众上访事件的不断发生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这些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农村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首先是收入下降而导致的实际生活水平的下降,直至生存状态的威胁。在许多贫困地区,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收入,交纳了各种不合理的负担后,几乎所剩无几,有些地方已经威胁到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因此,近几年来,各地不断发生因负担过重而导致的恶性事件。这些恶性事件直接使当地的民众和基层政府之间的关系趋于恶化。其次,农村和城市生活水平差距过大直接导致了各种问题的出现。现在一个城市人的消费相当于一个农村人的倍,同时,贫富差距正以更快的速度扩大:从1990年到现在,收入最低的20%人口所占财富份额已经由%下降到3%;

而收入最高的20%人所占财富份额已经上升到55%。在一个发展中的社会,出现一定的收入差距是合理、正常的。但问题的要害是,这种差距应当控制在人的心理可接受的范围内,而且这些差距的产生应当是在一个相对公平和公证的社会环境下,因人的客观能力不同而产生的。但是现实中国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城乡之间各种政策规定的不平等,地区之间各种条件的不平等,不同的个体因出身、生活在农村或城市而导致接触权力资源、享有的发展和生存空间等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结果,这些直接导致了现实中经济地位和生活境遇的差距。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以前的农民,生活与外界相对隔绝,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的发展,不知道自己与别人的生活水平的差距。但是现在问题不同了,社会流动性加大,许多农民都已经到了城里或曾经到过城里,他们亲眼看到了城市灯红酒绿的生活,看到了许多也许本来天生素质和他们一样的人过着他们从来没有想到的生活,而且这些人还在采取各种限制措施来剥夺他们也享受到这种生活的机会。这样,心理就可能失衡。这就是政治学中的“相对剥削感”。这些农民虽然可能赚的钱比以前种地时多,但是,“被剥削感”也比以前大。而感觉被“剥削”的,是尊严。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有理由担心中国9亿农民会不会也出现如同贫富悬殊的印度社会中的“黑夜政治”(注:印度的“黑夜政治”现象是指:一些白天干着卑贱工作的下层人,到了晚上,就可能

伺机对富人进行侵袭,向富人砸石头,毁坏他们的财物。总之,这些“歹徒”很可能就是白天毕恭毕敬为所谓的“上等人”擦鞋的下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考察“三农”问题,就已经远远超出纯粹经济发展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社会政权的稳定与发展,它不再仅仅是国家领导人关心的问题,而与生活在城市中,享受着城市文明带来的成果的每个普通市民相关。 二、城市化与“三农问题” 局限于农村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从我国劳动力总量来看,农村大约剩余的2到3亿劳动力在农村本身已经无法消化,只有转移到城市来就业。首先,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一直就是一个弱质产业,是一个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的行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比其他产业部门相对落后,因此,许多国家一直就给予农业以优厚的产业政策,象欧盟、日本、美国等每年都要对农业进行相当的补贴。随着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值中的比重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应当不断的减少。世界上发达的国家,除了那些地广人稀,依靠高效农业出口为生的国家,农业人口都少于10%,而我国土地紧张,却有60%多的人生活在农村,这势必造成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过剩。按照今天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中国农业只需亿劳动力就够了(仍占到人口的10%),剩余劳动力高达2亿人。其次,从我国农业生产总量看。我国各种农产品国内市场实际上已经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