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2015年中考物理试题(word解析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21 1:23: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山东省威海市2015年中考物理试题(word解析版)

一、选择题(共10小题,1~8小题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9~10小题为多项选择题,每小题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的得2分,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满分22分) 1.对图中所示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 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 图丙中,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 图丁中,平面镜成像时进入眼睛的光线是由像发出的

考点: 漫反射;光的反射;光的色散;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专题: 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1)平面镜成像时,物体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

(2)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3)太阳通过玻璃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从上往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说明了白光不是单色光,不同颜色的光折射时的偏折程度不同;

(4)一束平行光射到粗糙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解:A、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该选项说法错误. B、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该选项说法错误;

C、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因为不同颜色的光通过玻璃时偏折的角度不同,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该选项说法正确;

D、平面镜成虚像,虚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不会发出光线.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反射、近视眼及其矫正、光的色散以及漫反射的理解与掌握,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2分)(2015?威海)近年,全国各地掀起跳广场舞的热潮,广场舞有益身心健康,但也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为避免给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干扰,下列措施合理有效的是( ) A. 调节音响的音量,使声音的音调不要太高 B. 居民关闭门窗,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 在广场上安装噪声监测装置,以阻断噪声的传播 D. 晚八点半以后停止跳广场舞,以防止噪声的产生

考点: 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 声现象.

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A、节音响的音量旋钮,能够改变声音的响度大小,音量大则响度大,音量小则响度小;调节音量旋钮不能改变声音的音调、音色和频率,故A错误;

B、居民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在广场上安装噪声监测装置,不能阻断噪声的传播,故C错误;

D、晚八点半以后停止跳广场舞,防止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特征、传播以及防治噪声的途径,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3.(2分)(2015?威海)如图1表示体重大致相同的滑雪者和步行者在雪地里行走的情景,为了探究他们对雪地压力的作用效果,现利用海绵、小桌、砝码进行模拟研究,应选择图2中的哪几种情形( )

A.甲与乙

考点: 压强..

专题: 压强、液体的压强.

分析: 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根据实验控制的变量与实验现象分析图示现象,然后答题.

解答:解:表示体重大致相同的滑雪者和步行者,对雪地的压力大致相同,滑雪板比人的鞋子的受力面积大的多,故在雪地里行走时,人对雪地的压强大,所以下陷的程度深,这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

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是否有关,应控制压力相同而受力面积不同,由图示可知,甲与乙受力面积相同,压力不同,不符合题意; 甲与丙,受力面积不同,压力也不同,没有控制变量,故不符合题意;

故乙、丙两个实验,压力相同而受力面积不同,可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是否有关.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实验现象分析,应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图示实验现象即可正确解题.

4.(2分)(2015?威海)“粘”字用来描述某些物理现象形象而生动,对下列现象的成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光滑铅块挤压在一起就能“粘”住﹣﹣因为分子间没有斥力 B.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由于大气压的作用 C.刚从冷冻室拿出的冰棒会“粘”住舌头﹣﹣因为液体瞬间凝固 D.穿在身上的化纤衣服易“粘”毛绒﹣﹣因为衣服带静电

考点: 分子间的作用力;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大气压强的存在;物体带电现象.. 专题: 其他综合题.

分析:(1)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2)我们周围存在大气压;

(3)冰变为水是熔化;水变为冰是凝固; (4)根据摩擦起电现象和带电物体的性质分析.

解答:解:A、光滑铅块压在一起就能“粘”住﹣﹣因为分子间有引力,但分子间也有斥力,故A叙述错误; B、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由于大气压的作用,故B叙述正确;

C、刚从冷冻室拿出的冰棒会“粘”住,是因为舌头上的水分遇到比较冷的冰棍形成的,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固,故C叙述正确; D、穿着的化纤衣服“粘”毛绒﹣﹣因为衣服摩擦起电后带静电,会吸引轻小物体,故D叙述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摩擦起电现象和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大气压、凝固、大气压的掌握情况,需要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5.(2分)(2015?威海)柴静录制的纪录片“苍穹之下”使人们对雾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霾”是指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空中而形成的空气浑浊现象,它和“雾”一起称为“雾霾”.有关雾和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雾是液化现象引起的,液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B.霾是扩散现象引起的,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C.汽油燃烧将内能转化成化学能,燃烧不充分排出的尾气是造成霾的原因之一

B. 乙与丙

C. 甲与丙

D. 以上都不对

D.电能清洁无污染,因此电动汽车的开发利用将有效减少霾的产生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分子的运动;能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危害..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子热运动、内能;能源的利用与发展.

分析: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体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雾霾天气主要是由空气中固体颗粒物造成的; 燃料燃烧时把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电能属于清洁能源.

解答:解: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过程中要放出热量,故A错误; B、雾霾天气主要是由空气中固体颗粒物造成的,雾霾不属于分子的运动现象,故B错误; C、燃料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不是内能转化成化学能,故C错误;

D、电能清洁无污染,电动汽车的开发利用是有效减少霾的产生的措施,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液化、分子的运动,能源的利用,知识点较多,属于基础题.

6.(2分)(2015?威海)有关温度、热量、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同时温度一定升高 B.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吸收热量,但内能一定增加 C.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不一定增加,但一定吸收热量

D.发生热传递时,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 考点: 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专题: 比热容、热机、热值.

分析:①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 ②改变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③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

解答:解:A、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但温度不一定升高.如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此选项错误; B、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但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此选项正确; C、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此选项错误;

D、发生热传递时,热量从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低的物体.此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一般情况下,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只有两种特殊情况:晶体熔化和液体的沸腾,它们都是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不变要重点记忆.

7.(2分)(2015?威海)荣成烟墩角鹅湖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上万只天鹅每年冬季成群结队悄然降临,栖息越冬,这期间有大批的摄影爱好者云集于此,如图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所拍的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天鹅在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 B. 天鹅在水中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C. 当发现天鹅没有全部进入照相机取景框内时,摄影者应远离天鹅并将镜头后缩 D. 当发现天鹅没有全部进入照相机取景框内时,摄影者应靠近天鹅并将镜头前伸

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 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1)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特点;正立等大的虚像.

(2)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照相机照相时底片上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解答:解:(1)天鹅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等大的虚像,故AB错误;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因此当发现天鹅没有全部进入照相机取景框内时,即底片上的像变小些,摄影者应远离天鹅并将镜头后缩,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 此题涉及到光的反射,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知识点,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8.(2分)(2015?威海)如图是吊车起吊贷物的结构示意图,伸缩撑杆为圆弧状,工作时它对吊臂的支持力始终与吊臂垂直,使吊臂绕O点缓慢转动,从而将货物提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吊臂是一省力杠杆,但要费距离 B. 吊臂是一个费力杠杆,但可以省功

C. 匀速顶起吊臂的过程中,伸缩撑杆支持力的力臂变小 D. 匀速顶起吊臂的过程中,伸缩撑杆支持力渐渐变小

考点: 杠杆的平衡分析法及其应用;杠杆的分类.. 专题: 简单机械.

分析: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根据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关系分析是省力杠杆、等臂杠杆、费力杠杆. 根据匀速吊起货物时,阻力不变,阻力臂变化,动力臂不变,再次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判断支持力的大小变化.

解答:解:A、如图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动力臂L1小于阻力臂L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大于阻力,吊臂是费力杠杆.故A错误; B、吊臂是费力杠杆,费力但可以省距离,但不省功,故B错;

CD、由题知,吊车工作时它对吊臂的支持力始终与吊臂垂直,动力臂不变,阻力不变,阻力臂减小,根据F1×l1=F2×l2可知动力减小,所以伸缩撑杆的支持力逐渐变小.故C错、D正确. 故选D.

点评:正确确定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吊车吊起货物时,确定变化量和不变量,根据杠杆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9.(3分)(2015?威海)2014年12月28日,青荣城际铁路正式通车,这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而且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半岛一小时生活圈”.如图所示,动车组列车用大功率的电动机提供动力,列车到站前停止供电,电动机线圈随车轮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这个过程车速从200km/h减到90km/h,在90km/h以下才进行机械刹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减速发电过程中应用了电磁感应原理 B. 机械刹车过程中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 进站前停止供电列车仍能继续前行是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D. 人站在安全线以外是为防止列车运行时车体附近空气流速大压强小把人推向列车

考点: 发电机的构造和原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专题: 应用题;电动机、磁生电;气体的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分析:(1)(2)先判断电力列车在正常行驶时和减速存储能量时的能量转化情况,再判断这种转化应用了什么原理.电力列车在减速存储能量时,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靠电磁感应现象原理来工作. (3)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不是力;

(4)对于流体来说,流速大,压强小,流速小,压强大;

解答:解:A、减速发电,即相当于一个发电机,所以是电磁感应现象,故正确;

B、减速时机械能减小,以电能的形式存储起来,电能增加,能量的转化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故错误; C、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不是力,故错误;

D、乘客离列车太近,列车开动时,使人和列车之间的空气流动速度快,压强变小,离站台远的地方气体相对流速较慢,压强较大,人在内外压强差的作用下,被强大的气流压向列车,从而造成危险,故正确; 故选AD.

点评: 该题考查了能量的转化、电磁感应的应用、惯性的理解和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的理解,是一道综合题.

10.(3分)(2015?威海)电梯为居民上下楼带来很大的便利,出于安全考虑,电梯设置了超载自动报警系统,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电梯厢底层装有压敏电阻R1,R2为保护电阻,K为动触点,A、B为静触点,当出现超载情况时,电铃将发出报警声,电梯停止运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梯工作时电磁铁的上端为N极 B. 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电流的大小有关 C. 电梯未超载时动触点K与静触点B接触

D. 电梯超载时报警说明压敏电阻的阻值随压力增大而减小

考点: 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 专题: 应用题;磁现象、电生磁.

分析:(1)知道电流的方向,根据安培定则判断出电磁铁的N、S极;

(2)电磁铁是根据电流的磁效应制成的;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和电流大小、线圈匝数多少有关; (3)正常情况下(未超载时),衔铁被弹簧拉起,K与静触点A接触.

(4)R1为压敏电阻,其阻值随压力增大而减小,所以知道超载时压敏电阻的阻值变化情况,根据欧姆定律判断出电流的变化; 解答:解:A、工作时,电流从电磁铁的下面导线流入,利用安培定则判断出电磁铁的下端为N极,上端为S极,故A错误; B、据课本可知,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电流的大小有关,故B正确;

C、正常情况下(未超载时),衔铁被弹簧拉起,K与静触点A接触,故C错误;

D、超载时,随着压力的增大,压敏电阻的阻值随着减小,电路中的电流逐渐增大,电磁铁的磁性逐渐增强,动触点K与静触点B接触,电铃报警,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电磁铁和电磁继电器的原理、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安培定则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较多,但都是基础性题目.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4分)

11.(2分)(2015?威海)如图是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示意图,每次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它在下列三种不同平面上 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 ,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由此推理可知;如果小车所受的摩擦力为零,小车将以 恒定不变(或相同) 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考点: 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小车从斜面的同一度度滑下是控制变量法的需要,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分析,是为了使其具有相同的重力势能,再转化成相同的动能,从而在到达水平面时有相同的初速度.

(2)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车受到的影响就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可以假想水平面无限光滑,那么阻力就为0,小车将不会受到摩擦阻力的影响将永远匀速直线运动下去.

解答:解:(1)当小车在斜面的同一高度时,所具有的重力势能相同,在下滑过程中,转化成的动能相同,质量又不变,所以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

(2)从实验中可以看出,水平面越光滑,对小车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慢.

当水平面绝对光滑时,运动的小车受到的阻力为0,即小车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时,小车将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故答案为: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恒定不变(或相同).

点评: 实际上摩擦阻力可以减小,但不可能变为0,所以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加以理想推理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