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0 5:24:4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TCPIP协议分析》教学实践与反思
一、课程定位
《TCP/IP协议分析》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理论抽象,实践性强。在我校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TCP/IP协议分析》以《计算机网络》与《C语言程序设计》为先修课程,以“网络工程”、“网络开发”、“网络安全”为三个主要方向进行教学规划,是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基础。 二、教学实践
笔者近几年一直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对多年的教学实践做作了一定回顾与总结。
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①类比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依据生物学知识、已学知识、生活常识、社会关系等进行类比[1]。很多网络协议都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大量运用了依据生活常识进行类比教学的方法,表1列举了一部分。 将CSMA/CA与CSMA/CD类比,多播路由协议与单播路由协议类比;BGP与RIP对比等则体现了与已学知识类比的教学方法。②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智能,陶冶个性[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可以活跃课程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移动IP技术时,提出问题“当主机移动时,是否需要改变IP地
址?”;在讲解NAT穿越时,提出问题“ICMP差错报文和查寻报文只是IP层协议,没有端口号,怎样进行地址转换呢?”;在讲单播路由技术时,提出问题“如果你需要从桂林至北京,怎样才能选择出一条最优路径呢?”。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扩展,教书育人。比如在分析停止等待协议性能时,提及数学分析和仿真实验两种方法以及数学建模的必要性,拓宽学生思维,引导他们从事学术探索。介绍水平分割技术时,举出水平分割不能防止回路的特例,让学生体现到“很多技术方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③案例教学。该门课程理论抽象,难于理解。比如,对于OSPF的末梢区域、完全末梢区域和非纯末梢区域,若只是文字讲解,学生会觉得枯燥,难以理解其区别。若采用图1所示的网络拓朴,采用PacketTracer[3]进行仿真实验,并通过改变区域1和2的区域类型,对比分析路由器的路由表,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各类区域的细微差别。
2.综合运用多种网络工具。TCP/IP协议中有些协议相当复杂,若单纯地讲解相关协议格式与软件包,枯燥无味且抽象难懂,借助相关网络工具,理论结合实践,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诸如Packet Tracer,eNSP[4],
Wireshark[5],GNS3[4],可有效用于该门课程的辅助教学。这些工具各有特点,宜恰当选择,综合使用。Wireshark的优势是可以在真实环境中实时抓包与分析,在分析各种网络协议格式与
工作原理、故障诊断方面,优势明显。Packet Tracer具有很好的可视化界面,支持各种网络设备,可定制很多网络数据包,容易操作,系统资源要求低,方便用于进行各种验证性实验。eNSP,GNS3等可加载真实设备的IOS(网络操作系统),可与真实设备桥接,可以在单机或少量网络设备上构建较为复杂的与真实网络环境高度相近的虚拟网络环境,以解决真实环境条件不足的问题;其缺点是对系统资源要求较高,操作相对复杂。 3.微视频助力课堂教学。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学生的先修基础和后续发展方向差异较大。在课程教学时要尽量照顾基础较差的学生,避免其掉队;又要在路由与交换技术原理、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网络程序开发等方向的相关教学上有一定的深度,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较好基础,因而课堂教学学时较为紧张。以单播路由协议的相关内容为例,长春大学[6]规划了2个学时,我校规划了4个学时。尽管RIP、OSPF、BGP等已在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中涵盖,但像水平分割技术、OSPF中LSA类型、OSPF区域类型,BGP路由通知原则等内容多语焉不详。因此,在《TCP/IP协议分析》课堂教学中,很难在计划的时间内深入介绍相关内容。通过将上述知识点制作成微视频,供学生在课外学习,可以有效缓解课堂教学压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支持差异化教学。 三、教学反思
笔者经过近几届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不少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