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1:54: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06年9月27日在郑州市高考(理综-化学)质量分析会上的发言
2006年高考理综试卷分析(化学)及复习建议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曹淑玲
一.试卷评价
1.总况概述:
(1)坚持“3+X”高考改革的方向,体现了新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
(2)遵循“相对稳定”、“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 体现了试题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3)采取“拼盘”的形式,实现了“同一学科试题相对集中” ,每一个试题都有明显的学科分类; (4)实现了全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适当的难度”;
(5)紧扣“教纲”和“考纲”,以考查主干知识为主,体现了考试大纲中对各学科所提出的能力要求,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
(6)全卷化学试题共12题,试题陌生度不大、层次分明、难度适中,基础题、中等题、难题分配较合理,区分度较好,适合各层次考生。在重点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
2.化学试题命题思想:
(1)重视学科思想和化学用语的考查,突出学科特点。今年试题中增加了物质结构等相关内容的考查比例,突出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同时全卷要求考生书写的化学方程式达11个,化学式5个(另隐有2个-同分异构),总计38分(+3),所占比重创历史新高。
(2)体现学科内知识的融合。第10题有关定量反应中设计到钠、镁、钡、铝、氨及氯离子、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等第一至第七主族元素知识,第27题是化学反应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元素周期表知识的结合,第28题是化学实验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结合,第29题在考核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时,有效地将化学计算、实验设计方案的考核有机地融合在其中。 (3)注重考查考生的思维严密性。如第II卷的26题关于氮、氧、硫元素的推断,考生必须对题给Y、Z和W三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可能的四种情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如第27题,要求学生由置换反应的原理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列举有关化学方程式,然后根据题给的限制条件加以选择确定。本题既要求考生具有较好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思维发散能力,又要求考生根据限制条件进行严密思考。试题设计有一定的开放性。
(4)实验题设计强调基础性。第28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给的装置图等信息,回答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方法等问题。试题强调的是对一些常规实验的原理和步骤的掌握,有些操作是学生初中就熟悉的,但要有条理地回答清楚也不容易(如“关闭分液漏斗的开关”环节往往会被忽视)。实验题的设计不再追求一题的全面和完整,如实验设计和评价分在多处体现或隐现(29-2明是设计,隐含评价)。与往年相比,创新意识的考核略显不足。
(5)注重设计计算过程简单的题目。如第9题、第13题。第29题第(5)小题利用字母代替数字进行列式,避免了繁难的计算。
(6)体现考纲的变化:如计算位次的调整、元素化合物要求层次的提高等。
3.试卷结构:
2006年理综试卷全卷分I、II两卷,共有31小题,满分300分。其中,第I卷为客观试题(选择题),包括二个大题,21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126分,占全卷总分的43%;题型为单项选择题(1~13小题,内容主要涉及生物和化学学科)和不定项选择题(14~21小题,内容主要涉及物理学科)。第II卷为主观试题(非选择题),包括10个小题,共计174分;题型为填空题、作图题、简答题和计算题;另外,将试题按学科划分,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在考查内容上也与2005年保持相似的比例,约为40%、36%、24%,在赋分上分别约为120、108、72分。
附表1:近几年理综试题题数分布及赋分情况
年份 2001 2002 总分(总题数) 300(31) 300(30) I卷(题数) II卷(题数) 比例 144(24) 120(20) 156(7) 180(10) 48:52 40:60
2003 2004 2005 2006 300(34) 300(31) 300(31) 300(31) 132(22) 126(21) 126 (21) 126 (21) 168(12) 174(10) 174 (10) 174 (10) 45:55 42:58 42:58 42:58 附表2:近几年理综试题科目分布及赋分情况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物理(题数) 110(8+2+0.5) 115(5+3+0.5) 110(7+4) 120(8+4) 120(8+4) 120(8+4) 化学(题数) 111(8+2+0.5+0.5) 110(8+3+0.5+0.5) 110(8+5) 108(8+4) 108(8+4) 108(8+4) 生物(题数) 79(8+1+0.5) 75(7+2+0.5) 80(7+3) 72(5+2) 72(5+2) 72(5+2) 4.题型与题量: 2001~2004年高考理综试卷的题型、题量分布及赋分比例一直处于不断地调整之中,试题调整的直接目的在于调节试题整体难度、充分发挥主、客观试题的功能及双向调节作用,使试题整体结构更趋合理。从整体上看,第I卷、第II卷题量和分值有“此削彼长”的趋势。但从2004年起,高考理综试卷的题型、题量分布及赋分比例基本上保持稳定,说明经过不断地探索,高考理综试卷的结构正逐渐走向成熟。
附表3:近几年理综各科试题分布详情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I卷 1-8(生) 9-16(化) 17-24(物) 1-7(生) 8-15(化) 16-20(物) 1-7(生) 8-15(化) 16-22(物) 1-5(生) 6-13(化) 14-21(物) II卷 25(生)26(生-化)27-28(化)29(物)30(物-化)31(物) 21-22(生)23-25(化)26-27(物)28(生-化)29(物-化)30(物) 23-25(物)26-28(生)29-33(化)34 (物) 22-25(物)26-29(化)30-31(生) 1-5(生) 6-13(化) 14-21(物-多项) 22-25(物)26-29(化)30-31(生) 1-5(生) 6-13(化) 14-21(物-多项) 22-25(物)26-29(化)30-31(生) 近三年的理综试卷中各学科试题通常采取相对集中编排的方式,在I卷的排布顺序为“生→化→理”,在II卷的排布顺序为“理→化→生”。其中,相对较难的物理试题在全卷位置上集中排布,相对较容易生物题为全卷“压轴”,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试卷的答完率。实践证明,这也是一种较为科学的试题分布方式。
5.试题难度:
抽样统计表明,2006年高考理综试题除21、25、30题难度较大(难度系数≤0.4)外,其余试题都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试题为主。从试卷整体难度上看,2006年高考理综试题无论在第I卷、第Ⅱ卷还是全卷都与2005年试题难度相当,略微偏易。说明,近两年高考理综命题在整体难度控制上把握得较好,使试题保持了稳定性。
附表4:近几年理综试卷难度系数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全卷 0.594 0.491 0.56 0.5246 0.54 第I卷 0.759 0.683 0.67 0.66 0.69 第II卷 0.484 0.341 0.49 0.42 0.43 物理 0.31 0.44 0.459 0.43 0.404 化学 0.58 0.68 0.493 0.62 0.64 生物 0.58 0.70 0.532 0.70 0.4865 0.4624 0.6675 0.4775 6.知识与能力层次分布(化学): 附表5:知识与能力层次分布(化学)
能 力 目 层 次 ( 分 值 知 识 点 ) 题 晶体类型及特征 元素周期律 物质的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 电解原理及计算 弱酸电离平衡及移动 元素周期表及物质的推断 物质间的共存和离子反应 常见物质间的置换反应关系及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有机官能团的性质 有机物结构分析、常见有机反应类型和方程式书写、官能团分析和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有机物推断 设计实验验证Na2O2的性质及相关操作 pH和离子浓度计算 根据有机反应方程式 进行计算 了解 理解 (掌握) 6(6) 7(6) 综合应用 合 计 8(6) 9(6) 11(6) 26(9) 10(6) 27(15) 12(6) 有机化学 21分 元素 21分 及化合物 基本概念39分 和 基本原理 29(1)-(4)(15) 28(15) 13(6) 化学实验 15分 化学计算 12分 29(5)(6) 7.试题评价
(1)最佳题、新颖题
第10题:试题综合性强,考查力度大,融物质共存、离子反应及化学反应中的计量关系于一体。 第27题:试题基于教材中常见的置换反应,通过一定的限制条件,使初、高中化学所有属于置换反应——这一反应类型的物质间的转化反应达到了一次高度整理和概括。试题设问角度新颖,对考生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深广度的要求极高。
第29题:试题取材有时代感,问题设计层层深入,几乎考查了中学有机化学所有主干知识,综合性极强,对考生能力要求很高。
(2)可商榷之处
①元素化合物重点不突出:考查元素的种类虽多,但主干内容不足另,没有变价金属的内容。 ②开放性答案太多:不利于评卷。可改进,如28图用简易启普发生器。 ③要求不明确:如 26-3“?可组成一(中学化学)化合物”;28-4“下一步实验操作”停止即可?29-5-2“列出X的计算式”要过程吗?要“列”几个?
④试题设计不够严谨:如第 9 题没有考虑到AlCl3在熔融状态下为共价化合物,几乎不导电;29-3-4“(苯环上)只能生成?”
⑤对过程的考查不足:28题对考生实验能力的考查力度不够,第28-3小题设问方式过于直接,几乎不需理解题意即可顺利解答。
二.答卷情况
1.全市高考情况统计:
(1)总况:
考试平均科目 人数 分 总分 语文 数学 英语 综合 27911 27909 27898 27895 27897 451 96.46 89.59 97.48 167.7 难度值 0.601 0.643 0.597 0.65 0.559 一本分 590 111 123 128 245 一本率 7.74% 8.25% 7.90% 8.26% 7.82% 二本分 548 105 112 119 219 二本率 21.61% 23.52% 22.50% 23.13% 22.20% 三本分 525 103 107 114 206 三本率 专科专科11分 率 30.44% 480 46.74% 30.66% 98 49.86% 30.73% 97 47.40% 32.84% 106 47.28% 30.70% 180 47.06% (2)理科综合情况:
考试专科1平均分 一本率 二本率 三本率 人数 率 全市 27897 167.68 7.82% 22.20% 30.70% 47.06% 市区 9902 161.87 7.06% 19.62% 27.05% 42.92% 市直 7067 171.91 8.77% 23.70% 31.92% 49.67% 区属 1390 132.5 1.29% 5.18% 9.42% 20.79% 民企事办 616 111.72 1.14% 4.38% 6.01% 11.69% 省示范 5604 179.7 10.58% 27.77% 36.90% 55.71% 市直除省1463 142.08 1.85% 8.13% 12.85% 26.52% 示范外 六县 17995 170.87 8.24% 23.61% 32.70% 49.34% 荥阳 2956 173.35 8.36% 24.49% 33.90% 51.62% 新密 3691 159.67 5.93% 19.67% 27.55% 41.61% 登封 3472 149.92 3.80% 12.79% 20.59% 34.13% 新郑 4250 185.92 14.12% 34.92% 43.41% 60.59% 中牟 3626 182.68 7.83% 24.02% 36.02% 56.73% 学校 2.全省理综答卷情况: 学科 物理 满分 48 I卷 得分 27.62 难度 0.5754 满分 72 II卷 得分 27.87 难度 0.3871 满分 120 全卷 得分 55.49 难度 0.4624 化学 48 36.94 0.7696 60 35.15 0.5858 108 72.09 0.6675 生物 30 21.1 0.7033 42 13.28 0.3162 72 34.38 0.4775 全卷 126 87.54 0.69 174 75.13 0.43 300 162.67 0.54 3.化学试题得分情况
题号 6 7 8 9 10 11 12 13 26 27 28 29 满分 6 6 6 6 6 6 6 6 9 15 15 21 平均分 5.04 3.71 4.7 4.65 4.39 4.83 5.15 4.47 7.08 7.61 9.39 11.07 难度 0.84 0.62 0.78 0.78 0.73 0.8 0.86 0.74 0.79 0.51 0.63 0.53
4.学生在答卷中反映出的问题
(1)化学用语及文字表达能力差。正确、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来解决和描述化学问题
是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方程式书写未配平、反应条件不注明、化学符号书写不规范、错别字现象等问题等仍十分严重,一些学生虽有解题思路、有解题方法,却不能准确表述,以此造成的失分很可惜。因此,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应注意强化规范,准确表达,夯实双基,加强落实。考试中学生常常将“酯化”写成“脂化”,苯环写成了环己烷,在书写酯化反应方程式时漏写“H2O”,化学方程式不配平、计算结果不化简等等。这与考生平时忽视化学基础知识,习题训练不到位有关。
(2)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差。理科综合测试对考生的“识图看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图表型试题一直在高考试卷中一直占有相当比例,着重考查学生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试题的第Ⅰ卷第12题、第Ⅱ卷第28、29题均要求学生识图后答题,但许多考生往往一味追求解题速度,不求甚解:例如第Ⅱ卷28题许多考生没有仔细分析装置图D瓶的作用,就想当然认为是起干燥作用;第29题“根据右图模型写出萨罗的结构简式”,很多考生却将羟基写在了间位上;29题第4小题框图中B物质下用括号表明了B的分子式C7H8O3,很多考生忽略了这个条件,所以在书写A→B的还原反应时将苯环也还原了。
(3)审题有误,阅读理解能力差。考试中考生用一种想当然的心态和思维定式来审题、解题,造成“审题不清,答题不明,无谓失分”的现象十分严重。选择部分都非常基本,主要失分反映在没有仔细审题方面,是考生因题目的简单而忽略了单位和条件等,与临场心理状态不佳也有关系。不少考生对27题题目所给的材料分析不够透彻,很多考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试题的意图和要求(分处六个主族的前20号元素),不善于利用题给条件答题(29题-2提示可用分子式写方程式),造成无法正确作答或匆忙作答而出现失误。
(4)实验能力差。对29题实验的化学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不清,有明显的没有做过实验的迹象,缺少基础的实验技能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不能光看不练,每个实验最好亲自动手操作,做实验题时首先要理解实验原理,明白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再由实验原理分析实验步骤。同时要用准确科学的语言进行表达。
(5)思维能力差,思维的深度性、逻辑性、严密性欠缺。27题得分率比29题还低就是最好的例证。第Ⅱ卷27题考查置换反应,要求写出3个符合条件“元素的原子序数都小于20;6种单质分别属于6个不同的主族”的方程式,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符合条件的答案可以有8组之多。如果考生基础知识牢固、能准确理解命题意图,顺利答题应是很容易的。但卷面分析发现,考生要么写出了20号元素以外的单质,要么是单质重复,甚为可惜。第Ⅱ卷28(4)题,要求填写“试管F中收集满气体后,下一步实验操作是”,考生却往往只填写“将导管移出水槽”,而没抓住命题意图“证明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
(6)视图能力差。表现在常用仪器的使用(28题)、球棒模型图的视认(29题)等。 (7)计算能力差。表现在有效数据的应用、计算思维、自学能力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