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练习含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4:12: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8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含答案

第一单元单元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个核心: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两大阶段: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条线索: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集权的加强、选官制度的演变。 二、重大历史线索

1.全面认识和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中央决策方式,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主要矛盾:①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②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

(3)发展历程: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4)演变趋势: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5)特点:①皇权至上。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④宣扬“君权神授”。⑤文化专制。⑥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6)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①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局面起了重要作用。②但到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制度日趋衰落,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其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

- 1 -

2018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含答案

文化的发展。

2.中国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1)加强君主权力。比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比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比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军机处等。

(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比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等。 3.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趋势

(1)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①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了统治,但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②秦朝吸取西周的教训,实行郡县制。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王国问题。③汉武帝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④隋唐时期实行州县两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⑤北宋派文臣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局面。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⑦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管理地方。

(2)地方政治制度演变趋势:①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②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如北宋、明朝特别突出。

三、题型应用体验

情境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这种题型在题干部分提供一则或数则教材外的新颖史料、图片、图表、数据等素材,创设新的历史情境,要求考生找出备选项中符合题意的选项。它是材料型选择题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它不仅考查了考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还考查了考生古文阅读能力、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归纳、概括,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信息来完成试题答案选择的能力。

【解题技法】

1.确定材料所反映的隐性时间,抓住题干中的限制词或关键词,运用历史阶段特征解题。 2.要加强对历史基本事实、历史概念的记忆、理解、类比和运用,准确地把握历史事件的内涵和外延。

【典型例题】

(2017·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 2 -

2018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含答案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解析:A对: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后内阁地位上升,阁臣权力增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明朝中后期,司礼监太监获得了代皇帝“批红”的权力,这样司礼监太监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枢决策。故出现题干所述现象。B错:明中后期内阁、司礼监虽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但其都依附于皇权,最后集权于皇帝,君主专制强化。C错: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约,其议政功能并没有丧失。D错:宦官虽然权力增强,但是最后的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

答案:A 【针对训练】

1.《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C.敬天法祖

B.中正有序 D.君权神授

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从材料中提取有效解题信息,建造的王城大小,形状,门,路和设置都清晰明确,体现中正有序,故选B。中央集权到秦朝才形成,排除A;材料中虽然有宗庙和社稷,但没有体现“法祖”,排除C;材料仅仅是对王城的建造进行描述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明确地提出君权神授的是董仲舒,排除D。故选B。

答案:B

2.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唐朝三省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制下,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审议副署才可以。由此可知B、C表述错误。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故选A。

答案:A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