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试卷和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3:52: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城市经济学》课堂测验

班级 姓名 学号 方向

一、名词解释(3分×5=15分,任选5题)

1.比较优势原理;2.配第—克拉克定理;3.城市经济增长;4.城市化经济

5.首位分布;6.生产者剩余;7.集聚经济;8.规模经济 1.比较优势原理:虽然国家可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两者的优劣程度一般都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成本劣势要小一些,具有相对优势。国家或地区间利用这种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之后进行贸易,那么双方都能从中获得利益。 2.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3.城市经济增长: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资本积累量和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城市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市民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的过程。

4.城市化经济:是指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规模经济,即在整个城市区域内,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总规模的上升而出现了下降的情况。

5.首位分布:指有少数几个大城市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规模分布,在这种城市规模体系中,第一大的城市作用非常突出。首位分布是“位序——规模”分布的特例,其城市分布的集中趋势明显。

6.生产者剩余:卖者销售一种商品获得的实际货币量减去其能够接受的货币量的结余部分。 7.集聚经济:是因企业间或各种生产活动的选址彼此靠近而使成本降低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效应。无论是生产中的规模经济还是交换中的比较利益原则,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要素和生产的集聚。

8. 规模经济:是指在规定的技术和投入要素价格下,长期平均总成本的降低,意味着等比例投入的增加将会带来更大的产出。 二、判断题(1分×15=15分)

( √ )1.早期城市由于农业在整个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城市对农村经济的依赖很强,因此出现许多城邦,即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加上周围村庄共同组成的国家或行政组织。 ( × )2.分工意味着专业化和多样化,其中,与专业化经济相联系的是范围经济利益,与多样化经济相联系的是规模经济利益,二者共同构成集聚经济内涵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 √ )3.外部经济是指某一经济行为者带来的自己无法占有的利益,这种利益并没有通过货币或市场交易反映出来。

( × )4.根据“规模——顺序法则”,城市首位度一般以4为正常。

.

( × )5.城市的规模越小,城市的功能通常越多;城市的规模越大,城市的功能通常越少。 ( √ )6.根据区位商,如果某城市某一行业就业量的就业比重超过全国,意味着该城市的该种产业是输出产业;其超过的倍数,就是该城市从事该产业输出产出的就业人数的比重, ( × )7.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适当使劳动略高于资本的要素配置方案是促进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经济政策。

( √ )8.国民收入指标本质上是以货币度量物质财富,但考察经济增长还应注意环境污染对增长的副作用;同时,测度经济增长使用的是实际城市经济产出,要以价格指数对名义指标进行修正。

( × )9.城市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模型假设城市中有三个生产部门,其中生产服务部门是为地方生活服务进行生产的部门

( √ )10.城市总产出与总投入之差是规模效益,最初为负值,随着规模扩大迅速变正值,在城市边际投入等于边际产出时最多,然后规模效益持续下降,最终变为零甚至负值。 ( √ )11.城市规模和城市密度密切相联系,在一定区域内,城市密度高的地区,城市规模会小一些,城市密度低的地区,城市规模会大一些。

( √ )12.根据城市规模等级分布模型,位序越高,城市数量越少,即城市数量与位序的关系呈金字塔形,金字塔的基础是大量的小城市,塔的顶端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城市。 ( × )13.根据住宅收入隔离模型,由于住宅的昂贵性,低收入家庭会居住在城市外围地区,而高收入家庭会居住在市中心,形成不同收入家庭居住区的分离状态。

( × )14.所谓需求价格弹性,是指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商品需求相应变动的比例。经济学上认为,富有弹性的商品为必需品,缺乏弹性的商品是奢侈品。

( × )15.住宅供给价格弹性小于需求价格弹性时,会导致住宅市场出现泡沫现象,最后造成金融部门的坏账呆账;住宅供给价格弹性大于需求价格弹性时,住宅市场容易健康的发展。 三、填空题(0.5分×40=20分)

1.城市的特征表现为密集性、高效性和多元性。

2.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是比较利益、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 3.按照经济结构变化的三个阶段(农业经济过渡到工业经济、工业经济过渡到第三产业经济、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成熟),城市划分为城市化、市郊化、逆城市化和内域的分散三个阶段。

4.农业为城市化和工业化提供剩余的方式包括赋税方式、价格方式、储蓄方式、财产剥夺方式。

5.城市人口增长的三种机制分别是自然增长、机械增长和外延增长。 6.城市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测度指标包括国民收入指标和就业量指标。

.

7.城市基础部门模型中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划分为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两大部门。 8.城市经济学家们在制定城市经济增长政策时一般追求两个目标: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和社会福利的公平化。 9.宏观上讲,级差地租是从城市在全国分布中的比较而论,包括以位置差异为基础形成的区位级差收益;由产业投资与公共设施投资因素综合形成的功能级差收益;由城市规模经济集聚的“自然力”形成的规模级差收益。

10.城市区域一般由中心商业区、过渡区、郊区和城乡结合部构成 11.阿瑟.奥沙利文将具有外部性的分区称为公害分区,其目的在于把不相容的土地利用分离开来,这种功能分区按照其有效性又可划分为工业分区制、性能分区制和立体排污费制三种政策类型。

12.住宅的基本特征包括住宅的耐久性、复杂性和多重异质性、位置固定性、昂贵性、政府行为性。

13.住宅需求是指人们在某一特定时间,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住宅商品数量,其需求量大小主要受到商品价格、居民收入、利率、城市人口数量和结构、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以及其他商品的价格等因素的影响。 三、选择题(1.5分×12=18分) 1.城市的基本功能包括( ABC )。

A.载体功能 B.经济功能 C.社会功能 D.特殊功能 2.( D ) 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直接推动力。

A.规模经济 B.范围经济 C.比较利益 D.集聚经济 3.城市集聚经济是由( AC )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

A.外部规模经济 B.内部规模经济 C.外部范围经济 D.内部范围经济 4.城市集聚产生的结构效应具体包括( ABC )三个方面。

A.结构关联效应 B.结构成长效应 C.结构开放效应 D.结构分工效应 5.阿瑟·苏利梵认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作为自发性的制度安排,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与( ABC )三个原因有关。

A.比较优势的存在 B.生产的内部规模经济 C.产品生产和市场营销的集聚经济 D.生产的内部范围经济 6.城市人口增长有三种机制,城市化主要是由( BC )两种机制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