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序列写作第二章议论文序列训练8“引”“析”“提”“联”“结”新材料作文“五步成文法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0 18:49: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序列训练8 “引”“析”“提”“联”“结”——新材料作文“五

步成文法”

1.了解新材料作文五步成文法“引—析—提—联—结”的含义; 2.学会使用五步成文法写作。 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2016·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一篇作文。(60分)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肺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北京一考生 猴年的春晚,我听到一声之前从没有听过的曲子“老腔”——那黄土地黑皮肤锣鼓喧天吼声震颤八百里山川河岳的歌! 我愿意把它令人震撼的力量归结为一个词——接地气! “老腔”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它不适合浅斟吟唱。很简单,在大西北粗粝的风沙中,阳春白雪扎不下根来,浅斟吟唱传不到远处,它吼出的是底层草根心里的呐喊,它体现的是生民发展的原生态艰难岁月。 “老腔”牵系着那么多,承载着那么多——俗称之为民俗,雅称之为文化!它有令人震撼的力量,因为它的真实,它的本色,它的温情,也因为它深深扎根于这片热土的执着——它荣,他们荣;它辱,他们辱;它兴,他们兴;它衰,他们衰! 陈道明曾在一次电视节目上发飙,几十个来自山西稷山的农村孩子表演了一出高台花鼓,满堂喝彩,却被几位评委贬低得一无是处。陈道明怒斥:你们对传统文化毫无理解,居然就直接否定了这个节目。你们可能读过不少书,有很高的知识水平,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却知之甚少、理解不了…… 震撼,真的不在于文化程度有多高,无所谓见识有多广,而在于能不能放弃那种矫揉造作的姿态,以赤子之心感受到一种发自心底的冲动与虔诚。老腔、秦腔、花鼓的传承者们,骨子里就是一种这样动人的虔诚。只是我们误解了这种虔诚,甚至蔑视地称它为“愚昧”。 于是我们看到令人落泪的一幕—— 义务宣发方负责人方励现身某直播平台用下跪、磕头的极端方式,恳求全国院线经理为《百鸟朝凤》增加排片!《百鸟朝凤》仅仅是吹唢呐吗?错,它坚守的是在东西方文化八面来风

引:引述材料。 析:明确材料的实质“接地气”。 用优美的语言对比性分析老腔接地气的表现。 深入一步分析,老腔粗犷个性的根源在于这片热土。 联:联想到其他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事例。 由老腔拓展到对其他传统文艺遭遇的逼仄与尴尬处境给予揭示与评价,体现作者对老腔的历史文化价值的理解、忧思和赞美。 这两段富有激情的文字,抒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提与结:末段明确自己的观点。 1

中,可贵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定力;它表达的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以及对现实中普通人的细致关怀…… 中华大地,沉默无言,山重水复,莽莽苍苍,它的激情,只为生于斯长于斯逝于斯的人而奔泻,而我们的文化便被这种奔泻裹卷,吞吐千年,涵纳古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期待如“老腔”般的传统艺术能更多地走进人们的视野,老腔变红腔! 【主编点评】 本文在构思上由老腔联想到秦腔、花鼓、唢呐电影,这些扎根于大地之上的民族艺术的尴尬现状及其所反映的现实,字里行间抒发着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步成文法是学生在面对新材料作文时写作的方法。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五步成文法是比较适合材料作文的方法。

五步成文法是指:

一、“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

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是适当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的“定向剪裁”。有时材料简单,可不必引用。引述时应注意:

①要有针对性。即所引的材料一定要符合题旨的需要,能为中心(论点)服务;同时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恰当地处理好所引材料的详略。

②要概括。即对所引用的材料,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以最为浓缩的精要语言对它进行高度地概述,而省去不必要的过程和细节 描写。

如:原材料: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主要纸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经播发了3亿次。

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对中国公众的调查,得票率依次是‘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

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原材料篇幅长,内容多。引述后是:

“近年来,中国的大国崛起可谓赚足了不少人的眼球,以致成为新世纪的最大新闻。而国人似乎也十分赞同。高呼‘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等是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

材料的针对性和概括性都有很好的表现。 二、“析“——分析材料,突出感悟点

“析”,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述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

对原材料,分“析”后如下:

“就‘经济成就’而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成就突出。我国已于去年成为GDP世界第二的国家。但这些所谓的GDP快速增长是有代价的,资源的消耗,环境的破坏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其实,在清朝晚期,中国的GDP是世界第一,比美国还牛,而英国只用了几千名士兵和几十艘军舰就轻易打败了4亿人口的中国。因此,唯GDP论是错误的,我们要清醒地

2

认识到,我国要想迈向现代化,仍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我想,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高层领导者们对之清醒的认识是有很大关系的。”

三、“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

“提”,就是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二为一”。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对材料的组合,起统帅作用。

对原材料提出论点如下:

“对于此,我在为祖国崛起而深感骄傲的同时,也有着一丝担心——我们是否在一些成就面前失去了清醒?”

四、“联”——联想联系,论证论点

“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尽量正反结合。

据原材料联系现实的论证过程如下:

“我一直很佩服温家宝的‘清醒论’,他说‘中国政府是十分清醒的’,认为只有清醒,才能不断地发展与壮大。古语云‘居安思危’,我想,温家宝所说的清醒正是源自这种危机意识。试想,如果政府没有这种清醒与危机感,国家何以能挺过亚洲金融风暴、非典、大地震与金融危机,更何以不断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民生的持续改善?”

五、“结”——重申材料,深化论点

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 上述材料最后的结论如下:

“是的,面对祖国巨变,我们需要清醒!”

一、片段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并派生出“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等一系列词语。“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写出题目和开头部分,注意“五步成文法”中的“引”。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议论文体。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