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8 15:12: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3.文化市场对文学生产与消费的意义:文化市场促使文学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联系,艺术生产者要按文化市场的需求安排生产,有助于艺术生产力的大解放,使艺术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促进艺术的多文化市场的竞争机制推动艺术家对文艺观念和写作方法的探索。
4.为什么说文学消费既是一种商品消费,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答:具有商品消费的一般性质,而文学作品是特殊的精神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文字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只能与凝聚在文学产品的物质化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相等价,文学作品具有超时代性,具有再创造的性质。
5.怎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意形态性质?
答: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是认识属性、审美属性、价值诠释属性和交流属性,文学消费和接受市审美体验、认识、诠释、交流的统一。
6.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和联系: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文学消费包括阅读行为和未含阅读行为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重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
7.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体验活动?
答:文学作品渗透着作者本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情感态度。在阅读作品是,读者可以由于沉浸到虚构的文学世界中而忘怀现实,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快和解放感,也可由于意识到现实生活与文学世界的某种差异而震惊、警醒,从而产生新的情感体验。
8.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答文学在一定意义上起源于人类模仿和求知的本能,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描写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揭示自我人性的丰富本质,使读者认识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价值,为读者提供了一条了解世界,丰富生活经验,洞悉人生真谛的有效途径。
9.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价值诠释活动?
答:文学作为一种文化蕴涵丰富、文化信息密集的文化价值产品,无论对于创作者还是读者,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文学的价值阐释来源于文学作品深刻的人文关怀,文学创作目的是寻觅或回答某种人生价值,真义和真谛,读者往往从自己的主观兴趣出发,并通过作品的解读来与作家对话,以寻求或建构自己希翼的文化价值,从而使自己更有意义地生活。
10.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交流活动? 答:表现在读者与作者的交流,读者与作品中人物角色的交流,读者与其他读者的交流,以及读者与作品所描写的整个自然、社会以及全人类的交流,文学交流活动是平等亲密的艺术主体之间的审美情趣的共鸣、审美智慧的碰撞、审美体验的融合,是内在心灵之间的坦露和沟通、自由个性之间的机会和确证,乃正彼此全身心的相互拥抱和拥有。
第十五章
基本概念
1.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外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期待视野,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2.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这种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3.隐含的读者: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4.正误与反误: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反误是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5.共鸣:在阅读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灵感应状态。
6.净化: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派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7.领悟:潜思默想、东西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态与过程。 8.延留:继共鸣、净化和领悟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思考问题
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答: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等;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特定的生理机制。
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 3.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
答:情绪状态不同会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而且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接受心境也会随阅读过程的展开而得以改变,两者相互作用。
4.隐含的读者怎样形成的?
答:作家的创作动机;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 5.文学接受为审美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答:孤立的自在的文学作品需要经过读者的再创造成为自为的。作为审美对象的第二文本,因为文学文本中的文字符号,必须经过读者的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形象。文学作品主要使用描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文学作品的接受,只有伴随着读者在文学符号基础上展开的想象才能进行。
6.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
答:因为有读者的再创造,即由于填空、对话、兴味的介入,阅读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
7.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
答:误解是读者的前理解与作者创作动机、作品意蕴相悖,这是必然现象。误解份正误与反误。正误是有积极意义的,不失为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阅读方式,而反误,包括穿凿附会甚至歪曲,能导致对文学艺术的损伤及至粗暴践踏。
8.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 答:作品出人意料的造成期待遇挫,能诱使读者进入一个超越于自己期待视野的新奇的艺术空间之中,读者可能会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遏而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振奋,在遇挫愈开释交替出现的精神活动中体验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但完全遇挫会大大减少作品的魅力。
第十六章
基本概念
1.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2.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构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
3.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基本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
4.审美批评: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着重强调作品的“畅神”“移情”效果和娱乐、愉悦作用,把文学作品看作是再真善美基础上又超出了真善因而使“超功利”的一种审美对象。
5.心理学批评: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批评。
6.语言学批评:运用语言学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批评方法。 7.文化批评:在解读甚至审读文本的前提下“联系”文学外部诸文化现象的批评,尤其是联系权力文化关系的批评。
8.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想标准,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思考问题
1.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答:从批评对象来说,作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作品,都是精神创造的产物,都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所以文学批评必须对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作出评价;从文学批评的效能来说,文学批评也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
2.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答: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审美作品,因而应当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和评价,一切作品又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经济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就必须要有历史观点;微观的艺术解析,具体的思想评价及切中肯綮的高下得失的判断,只能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达到应有的准确尺度,发挥批评应有的效能;美学和历史的观点制约着各种具体批评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
3.怎样理解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及两者的关系? 答:思想标准是用来评价作品思想性的,较为突出的体现了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有三个基本点:一是就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考虑,其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二是就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考察其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性;三是从作品影响人们的特殊途径考察作品是否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艺术标准是用来评价作品艺术性的,问题构成的完美性,形象创造的鲜明性、意蕴表现的深刻性,是它的基本内涵。
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是密切联系的。
4.传统批评模式与现代批评模式的的区别:传统批评模式有伦理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现代批评模式为心理学批评、语言学批评、文化批评。现代批评模式是在原有模式的基础和理论上发展与创新发展起来的,比传统模式更完善,从各种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5.文化批评出现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市场经济兴起发展的现实,带来了文化与文学的巨大变化,使文学批评的视野不能再局限于文学正统的狭小圈子,必须重新矫正眼光,面对现实;西方的文化研究以及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全球性等;中国的文学研究、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缺乏具有自身深厚的文化背景的批判性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思想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