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学军中学2013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语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3 11:32: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3学年杭州学军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缫(cháo)丝 荨(qián)麻 给(jǐ)予 虚与委蛇(yǐ) ....

B. 焙(bèi)干 渊薮(sǒu) 巨擘(bò) 奉为圭臬(gǎo) ....C. 棠棣(dì) 接种(zhòng) 咯(kǎ)血 硕果累累(léi léi) .....D. 颔首(hàn) 游弋(yì) 楔(qì)子 久假(jiǎ)不归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古人云“万变不离其中”,透过欧洲杯弥漫的硝烟,我们可以看到各支球队求新求变、革

故鼎新的决心和勇气,更看到它们恪守传统、振奋进取的意志和品质。

B. 这篇文章描写的当年爆发的革命情景的文字十分出彩,革命者面临的困境可谓层见叠出,

但是凭借他们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精神,渡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C. 交朋结友需要真心真情,像冯小刚一样非诚勿扰,以“诚”相待;像潘石屹一样吵而不散,

以“知”相和;像王刚一样既往不究,以“度”相处。

D. 中国古典文学之中,失意文人的自我慰藉常常是寄情田园,放浪山水,甚至青灯古佛,六

根清静,“独善其身”的出世姿态可视为特殊的反讽。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降准,央行显得颇为踌躇,尤其是8月份以来央行令市场对降准的预期再三落空,而..

以逆回购滚动操作来平抑资金压力。

B. 古代学者皓首穷年研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吐珠玑,咀嚼烂熟,透....

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都受用不尽。

C. 一切世俗的价值,包括权力、财富、名声等,都具有表现人的才能、品格、情怀的效应,

彰显了乃至夸大了其拥有者的善和恶。 ..D. 他之所以难以复制,乃是因为他有一个品质极好的灵魂,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他的那种无师自通的哲学悟性,那种浑然天成的宗教情怀,几乎无人可及。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鲁迅说,“看客”是“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这是站在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的;从心理

学的角度来看,似乎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被看者给看客提供了一面反观自身的镜子。 B.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当前仍然是社会需要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这两个方面

各自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社会矛盾的表述应作适当的调整。

C. 在不少省份尤其是大中城市中,新建或改建的视频监控点迅速扩张,有的地方出现了商业

机构为攫取巨额利润而推动视频监控系统的情况,应该引起警惕。

D. 以卡夫卡作开端,西方二十世纪的荒诞文学,如果从哲学上去把握其精神内涵,乃是“无”

的本体论,即世界人生的无意义、无着落。

5. 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将科学与人文统一,是弘扬科学精神的正确思路。这里弘扬的不是与人文对立意义上更具优越性的科学方法,而是本质上就是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它与那些效用的精神、权力意志的精神、科学至上的精神相对立。在中国,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充分意识到了,科学“精神”之高出具体“科学”的地方就在于“追求真理”。如何“追求真理”?竺可桢概括说:

语文试卷 第1页(共 11 页)

“ , 。”这种精神,对一个崇尚实用理性的民族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这也正是我们缺乏科学精神的根本原因。

A. 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B. 只求效用,不讲方法。 C. 只问利害,不计是非 D. 只讲理性,不求实用。 6.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个句子。(4分)

春风,将大地的落寞赶跑,放出哗啦啦流淌的绿,在一片青草地吹奏生命的歌谣。

7.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5分)

“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2013年5月,浙江永康市第二中学行政楼大厅的LED大屏幕上打出了这么一句话。这句标语的原话来自于白岩松在2011年7月与郑州大学学生的对话,想不到现在把这句话拿来作为标语,引起了轰动。

(1) 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2分) (2) 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80个字)(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孟子时代的儒墨之争,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仁爱”与“兼爱”是儒墨之争的核心问题。墨子认为,儒家的礼乐文化会成为贵族的帮凶,无益于百姓民生。儒学之所以不能惠及普通民众,根源在于“仁”说。“仁”首先是血缘之爱,以“孝”为中心,然后在宗族乡党朋友君臣中次第展开,而战争爆发的根源正在于人们各私其亲,不能以待亲的方式对待他人。鉴于此,墨子提出“兼爱”主张,“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天下就会实现真正的和平与安宁。与“仁”相比,“义”是针对非血缘宗族之人的关爱。墨家推行“兼爱”,以利天下百姓践行天下大义。而孟子要反击墨家的“非儒”,必须揭露“兼爱”的危害。恰好,墨者夷之厚葬其亲的举动暴露了墨家的理论缺陷。墨家赞同薄葬,批评儒家的厚葬主张,而墨者夷之厚葬其亲的做法正违反了自家学说。当孟子痛斥夷之时,夷之却以儒家主张的“若保赤子”为借口,辩解说“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孟子对夷之的论调予以坚决的驳斥,他指出,丧礼的真正内涵不在于财产的多寡,而是源于子女发自内心对父母的真爱情感。这种特定的情感体验由血缘关系决定,而绝不可能来自外部,也不可能依靠推论方式获得。孟子尖锐指出,墨家把他人之父视为己父,消弭了父亲的特定内涵;其“兼爱”学说会使人成为无异于“禽兽”的“无父”之人。

传统研究认为,孟子辱骂墨子为“禽兽”,可见孟子与墨子的学说是对立的,其实并非如此。性善论与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儒学的新贡献,但如果我们只注重孟子对儒学的传承,就很容易忽略孟子对墨学的吸收与融合。我们可从孟子的祖师子思的五行说中发现性善论的直接来源,但子思与孟子对“仁、义、礼、智”的论述尚有距离。子思是既重外在之行,又重内心之德,德行并重,而孟子已把仁、义、礼、智完全转化为内心之德、人性之善。子思并没有把人性与善画等号,而孟子直接说人无仁义礼智则“非人”。由此,善性已经成为做人的必然条件。那么,这个至善之源出之何处?墨子把至善之天与民连接起来即为“天民”,为人性找到了至善之源。“爱人利人以得福”,扶危救困、爱人利人之人,获得天佑而得福。墨子虽未明言人性善,但推行兼爱之人必定以人之善性为前提。墨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唤醒了民众积极争取自身利益的意识,其后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也就顺理成章了。墨子“非乐”,孟子则劝导统治者“与民同乐”,把墨子认为贵族专享的乐舞文化转化为君民共享的社会财富。凡此种种,儒学已不再是曲高和寡的贵族式的内圣修身之学,而是发展成为兼济平民的外王之学。

(选自2012年3月2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8.下列对“其实并非如此”理由的说明,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语文试卷 第2页(共 11 页)

A.孟子的对儒学新贡献的性善论,直接的来源实际上是墨子的“天民”至善观。 B.孟子“仁义礼智”的观点并不等同于子思“既重外、又重内,德行并重”的思想。 C.子思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人性善,但却认为有兼爱的善性之人必定会得到天的佑福。 D.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植根于墨子唤醒的民众积极争取自身利益的意识上。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仁爱”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儒、墨两家在“仁爱”与“兼爱”问题上的分歧是难以弥合的。

B.墨子认为儒家的“仁爱”学说之所以强调血缘宗亲之爱,根源就在于人们各私其亲,不能以待亲的方式对待他人。

C.孟子认为厚葬其亲是源于子女对父母的真爱情感,而非墨者夷之“爱无差等,施由亲始”的狡辩之说。

D.主张“兼爱”、把他人之父视为己父的墨家,被孟子毫不留情地辱骂为无父之“禽兽”。 10. 结合文本,概括作者认为“儒墨之争,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理由。(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消失的油布伞

马卫巍

(1)油布伞消失了。

(2)我翻遍每个角落,都没有找到它的影子。那是一把重重的油布伞,闪烁着斑斑点点的水渍,有些发黄,也有些昏暗。整把伞飘荡着一种淡淡的味道,像槐花的清香,又像田野中蒲公英的气息。

(3)油布伞本应是油纸伞才对。油纸早在多年前已经烂掉,北方干燥的天气使它过早地夭折。一面淡青色的油纸,几笔水墨,便勾勒出了江南娇美柔情的女子。山在远处,树在远处,思念也在远处。时间将油纸撕裂,将水一般的女子撕裂,将遥远的山与水撕裂,也将梦里的爱情撕裂。撕裂所有的一切,伞柄与伞骨竟然有些狰狞。没有伞面支撑,伞骨好像风雨中漂泊的孩子,零零散散地遗落在院子的每个角落。

(4)奶奶小心翼翼地把每一条伞骨捡起,穿插在伞柄上面,然后用自制的油布,慢慢地把它支撑了起来。当然,这把伞也一下子变得丑陋无比。在我眼中,奶奶亲手把一个水乡的美丽女子变成了加害白雪公主的老巫婆。见证美丽到消亡的过程是一件悲哀的事情,美丽应该永远存在,即便终会消失,也应该隐藏在心中。

(5)但是,奶奶依旧很喜欢它。

(6)我曾记得,在每一场萧瑟的秋雨中,她都会撑起这把笨拙的油布伞,颤悠悠地漫步在巷子里。那些雨丝是往事的追忆,不停的降落下来,打入心扉。巷子的土墙经历了一个世纪,漫长而又幽远,她把自己埋在里面。有时候,爷爷也会陪着她出来,油布伞撑起了两个人的世界。他们曾在南方生活了十一年,在那里生了三个孩子。这把伞是生活的起点,风雨中,他们一路慢慢走来。爷爷尽量向外探着身子,大面积留给有点胖又有点矮的奶奶,伞面上滴落的雨珠打破了巷子的宁静,喃喃中,是他们两个人永远不老的秘密。

(7)燕子,燕子。对于这种景象,我一直把奶奶当成了一只燕子,一只年老的燕子。她跟随爷爷从南方来到北方,就再没踏出村子半步。大多时候,盘坐在炕头,戴着老花镜,双手勾着一种用棉线织成的花布。那双手布满了斑驳的陈年痕迹,是一条条干涸的河流。整个下午,奶奶把自己埋在窗子射进来的阳光里。爷爷坐在圈椅上面,听着马奚杨谭,听着梅尚程荀,偶尔,也有单田芳的评书。他的右手食指异常突出,不紧不慢地敲打着桌面,好像一只跃动的甲虫。一壶茶、两只碗,茗气弥漫了整间屋子。爷爷将一只茶碗端到奶奶近前,两个人便沉默在落寂的阳光里。

语文试卷 第3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