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概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5:37: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 1

实验一 颗粒自由沉淀 .......................................................................................... 1 实验二 混凝实验.................................................................................................. 8 实验三 活 性 炭 吸 附 实 验 .......................................................................... 17 实验四 加压溶气气浮实验 ................................................................................. 22 实验五 生物接触氧化实验 ................................................................................... 27 实验六 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 33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实验一 颗粒自由沉淀

在污水预处理或物理处理阶段,针对无机较大颗粒物质一般采用沉淀方法来进行处理,典型的构筑物为沉砂池。沉砂池的设置目的就是去除污水中的泥沙、煤渣等相对密度比较大的无机颗粒,以免影响后续构筑物的正常运行。沙粒在沉砂池中的沉淀就属于自由沉淀。

一 实验目的

(1)观察沉淀过程,认识自由沉淀的现象,加深对自由沉淀的理解。 (2)初步掌握颗粒自由沉淀的试验方法。

(3)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自由沉淀规律,根据试验结果绘制时间~沉淀效率(t~E),沉速~沉淀效率(u~E)和Ct/C0~u的关系曲线。

二 实验原理

沉淀是水污染控制中用以去除水中杂质的常用方法。根据水中悬浮颗粒的凝聚性能和浓度,沉淀通常可以分成四种不同的类型: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区域沉淀、压缩沉淀。

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降称为自由沉淀,其特点是在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沉,其沉淀在层流区符合Stokes(斯托克斯)公式。但是由于水中颗粒的复杂性,颗粒粒径、颗粒密度很难或无法准确地测定,因而沉淀效果、特性无法通过公式求得而是通过静沉实验确定。

由于自由沉淀时颗粒是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与沉淀高度无关,因而自由沉淀可在一般沉淀柱内进行,但其直径应该足够大,一般应使D≥100mm,以免沉淀颗粒受柱壁的干扰。

自由沉淀所反映的一般是沙砾、河流等的沉淀特点。具有大小不同颗粒的悬浮物静沉总去除率E与截留速度u0、颗粒质量分数的关系如下:

1 E?(1?P0)?ui式中 E——总沉淀效率;

?p00udp (1-1)

P0——沉速小于ui的颗粒在全部悬浮颗粒中所占的百分数;

1-P0——沉速大于或等于ui的颗粒去除百分数; ui——某一指定颗粒的最小沉降速度; u——小于最小沉降速度ui的颗粒沉速。

公式推导如下:

设在水深为H的沉淀柱内进行自由沉淀实验。实验开始,沉淀时间为0,此时沉淀柱内悬浮物分布是均匀的,即每个断面上颗粒的数量与粒径的组成相同,悬浮物浓度为C0(mg/L),此时去除率E=0。

实验开始后,不同沉淀时间ti,颗粒最小沉淀速度ui相应为

ui =

H (1-2) tiui此即为ti时间内从水面下沉到取样点的最小颗粒di所具有的沉速。此时取样点处水样悬浮物浓度为Ci,未被去除之颗粒即示意d

Pi =

Ci (1-3) C0 因此,被去除的颗粒(粒径d≥di)所占比例为:

E0=1-Pi (1-4)

实际上沉淀时间ti内,由水中沉至池底的颗粒是由两部分颗粒组成。即沉速u≥ui的那一部分颗粒能全部沉至池底;除此之外,颗粒沉速u

沉速u

为了推求其计算式,我们绘制P~u关系曲线,其横坐标为颗粒沉速u,纵坐标为未被去除颗粒的百分比P,如图所示。

由图中可见 ΔP = P1-P2 =

C1C2C?C2-= 1 (1-4) C0C0C0故ΔP是当选择的颗粒沉速由u1降至u2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