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试题集-2015年12修订(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2:18:4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参考答案

单选题答案:1.(A) 2、 (A) 3、(B) 4、(C)5、(C)6、(A)7、(B) 8、(C)9、(B)10、(B) 11、(D)12、(B)13、(B)14、(A) 15、(D)16、(D)17、(D)18、(B) 19、(B)20、(B)21、(B) 22、(A)23、(B)24、(D)25、(C)26、(D)27、(C)28、(C)29、(B)30、(A)

多选题答案:

1、(ABCD)2、(ABCD)3、 (ABD) 4、 (ABCD)5、(AB) 6、(AC)7、(BD)8、(ABCD) 9、(ABC) 10、(BCD)11、(ABC) 判断题答案:

1、(F) 2、(F) 3、(T)4、(T)5、(T) 6、(T)7、(T) 8、(T) 9、(F) 10、(T) 11、(T)12、(F)13、(F) 14、(F) 15、(F)16、(T)

简答题参考答案:

1、货币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那些职能?

答:货币在商品经济中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是商品交换所赋予的,也是人们运用货币的客观依据。在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以下五种职能。 ①在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在执行这个职能时,可以用观念上的而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它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1分)

②在商品交换中充当交易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改变了商品交换的运动形式,使物物交换分解为买与卖两个环节,突破了物物交换的局限性,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1分)

③货币退出流通,贮藏起来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在足值的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而在信用货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不能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1分) ④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独立存在,非伴随着商品运动而作单方面转移,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是一切信用关系的基础,一方面克服了现货交易的局限,极大地促进了商品交换;另一方面又造成买卖进一步脱节,使商品经济的矛盾进一步复杂化。(1分)

⑤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执行世界货币职能。世界货币职能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货币的一个单独的职能,它只是商品生产和交换超出国界,使货币的以上四种职能在世界范围内延伸的结果。(1分)

货币的五种职能,各自具有相应的内涵与作用,但相互之间又紧密相联。其中,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是两个基本职能,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是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世界货币职能则是其他各个职能在世界市场范围内发展的结果。

2、货币制度主要有哪些要素构成?

答: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有:货币金属(1分);货币单位(1分);货币的铸造(1分)、发行和流通程序(1分);金准备制度(1分)。

3、什么是信用货币?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答:信用货币是脱离了金属货币的,纯粹的货币符号,其不能与金属货币相兑换,是一种债务型货币。(2分)

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有:

黄金非货币化,现实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银行券是法定的支付手段,信用货币通过银行信用渠道进入流通,国家对货币流通进行调节。 (3分)

4、简述格雷欣法则的基本内容。

答:在金银复本位制的双本位制下(即国家法律规定金币与银币的比价),(1分)市场上的金银的比价是变化不定的,而法律规定的比率则不变。(1分)两种实际比价与法定比价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比价高的货币为良币,实际比价低的货币则是劣币。良币必然退出流通,劣币反而充斥市场。(2分)这一规律是16世纪英国财政家汤姆斯·格雷欣首先发现的,所以也被称作格雷欣法则。(1分)

5、在金属货币条件下,为什么规定主币要能自由铸造和私自熔化?

答:自由铸造制度的意义,在于可以使铸币价值与其所包含的金属价值保持一致。(3分)因为铸币的市场价值如偏高,人们会把贵金属输向造币厂,增加铸币数量;如偏低,人们会把铸币熔化成金、银锭。这实质上是利用货币贮藏作为调节流通货币量的蓄水池的作用。(2分)

6、试述人民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答:人民币是我国唯一法定货币;(1分)人民币的单位为“元”,辅币单位为“角”和“分”;(1分)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不与黄金兑换(1分);国家对货币流通进行管理;(1分)国家建立金银和外汇储备制度。(1分)

7、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

答: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购买手段,不断离开起点,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的运动。(2分)货币流通规律是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商品的数量(T)、商品价格(P)和货币流通速度(V)的规律。若以M代表流通中所需的货币数量,则货币流通规律可以表述为:M=PT/V。这一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存在于一切发生商品交换的地方。(3分)

8、简述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有何不同?

答:(1)狭义货币,通常由现金和活期存款组成。这里的现金是指流通中的通货。活期存款,在国外是指全部的活期存款,在我国只包括支票类和信用类活期存款。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的代表,是各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对象。(2分)

(2)广义货币,通常由现金、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及某些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组成。这里的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是指那些人们接受程度较高的可在一定程度上执行货币某些职能的信用工具,如商业票据、可转让存单、国库券、金融债券、保险单、契约等。广义货币扩大了货币的范围,包括了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对于研究货币流通整体状况和对未来货币流通的预测都有独特作用。(3分)

9、简述准货币的含义及其构成。

答:准货币,也称亚货币。一般将广义货币口径中除狭义货币以外的部分称为准货币或亚货币。(2分)包括居民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及某些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组成。这里的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是指那些人们接受程度较高的可在一定程度上执行货币某些职能的信用工具,如商业票据、可转让存单、国库券、金融债券、保险单、契约等。准货币本身虽非真正的货币,但由于它们在经过一定的手续后,能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加大流通中的货

币供应量。所以,也称为近似货币(3分)

10、什么是实物货币?为什么它不是理想的货币形式?

答: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出来的某种物品来充当的货币。(2分)最初的实物货币形式五花八门,各地、各国和各个时期各不相同。例如,在中国历史上,充当过实物货币的物品种类就有:龟壳、海贝、布匹、农具、耕牛等。实物货币的缺点在于:不易分割和保存、不便携带,而且价值不稳定,很难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所以,它不是理想的货币形式,随后被金属货币所取代。(3分)

11、将100元人民币存人商业银行活期账户,同时把100元人民币存人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账 户,两种行为对M1和M2有无影响,为什么?

答:前一种行为对M1和M2的总额均无影响,而后一种行为对M1有影响。(2分)根据货币层次的划分:M1=通货+银行体系的活期存款;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2分)。前一种行为将1OO元通货转化为活期存款,仍然包含在M1之内,不会影响M1和M2的总额。(1分);后一种行为将100元通货转化为储蓄存款,储蓄存款不属于M1,从而会使M1减小,而M2不受影响(1分)。

论述题参考答案:

1、怎样理解货币的本质?

答:(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货币出现了以后,整个商品界分离为两极,即商品和货币,货币成了价值实体,是价值的象征,所以它成为了其他商品价值的表现材料,同时它具有与其他一切商品直接相交换的能力。(5分)

(2)货币是自发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货币之所以能成为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是因为它本身就是社会劳动的象征,某个商品能换回多少货币,表明了这个商品包含了多少社会劳动以及该商品在整个社会商品中的构成情况。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是商品的“选票”,买不买或出多少钱购买,就是对商品投不投票或投多少票,正是出售商品获得货币数量信息这个无形的手,指挥着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的分配。(5分)

(3)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是物的交换,同时又是人们相互之间在交换劳动,在不同的社会里,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导致人们获得商品与货币的方式不同,人的地位也不同,商品与货币的交换也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5分)

2、论述货币形式的演变过程。 答:历史上许多东西都充当过货币,不同的经济交易或不同的历史时期使用过不同的支付手段。根据充当货币材料的不同,货币形式的演化顺序为: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支票及电子货币。

(1)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出来的某种物品充当的货币。最初的实物货币形式五花八门,各地、各国和各个时期各不相同。例如,在中国历史上,充当过实物货币的物品种类就有:龟壳、海贝、布匹、农具、耕牛等。实物货币的缺点在于:不易分割和保存、不便携带,而且价值不稳定,很难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所以,它不是理想的货币形式,随后被金属货币所取代。(3分)

(2)金属货币,是指以金属为币材的货币,包括贱金属和贵金属。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金属货币逐渐以贵金属为主。如黄金和白银。贵金属的自然属性具有质地均匀、便于分割、

便于携带、不易损坏、体积小价值大等特征,能满足人们对货币材料的客观要求,适合充当货币。(3分)

(3)纸币,是指以纸质作为货币材料的货币。历史上的纸质货币主要是商人或国家用纸印制的货币。最初的纸币是可兑现纸币,即持有人可随时向发行银行或政府兑换成铸币或金银条块,其效力与金属货币完全相同,且具有携带便利、避免磨损、节省金银等优点。后来,纸币就打上了国家的烙印,演变成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也就是信用货币。现在的纸币一般为不兑现纸币,由法律赋予其法偿性的地位而成为一国的本位货币,无兑换实质货币的义务。(3分)

(4)支票货币,即存款货币,是指可以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而所谓支票,是指银行存款客户向银行签发的无条件付款命令书。由于活期存款可以随时开出支票在市场上转移或流通,充当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因而扮演货币的角色。在当代各国和国际性金融组织的货币层次划分中,存款货币和现金合称为“狭义货币”。(3分)

(5)电子货币。电子货币是利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储存和处理的电子存款或信用支付工具,亦称“数据货币”。电子货币的出现,是现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和银行转账结算技术不断进步的产物。如借记卡、储值卡、电子钱包和电子支票等。(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