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检测:第一单元 -含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6 4:03: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

第一单元检测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阅读题(4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谈谈现代散文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意义。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由“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

在散文里,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郁达夫所说的“‘个人’的发现”云云,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据此他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他这里所说的“个性”,还有林语堂此前所说的“性灵”,指的也都是这种“自我”。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现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产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应。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些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座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

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用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而这就是写“虚”。写“虚”,又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主“理”,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文、随笔等走的就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就是此路。

1

1

(有删改)

1下列对“现代散文”的有关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达夫认为现代散文是作家心灵的真实流露,它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更能体现作家的个性。

B.现代散文以白话代替了文言,在文字形式上实现了大的变革,从而和世界文学同步对接。 C.现代散文大大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使散文这种文体获得了思想的大解放而走向辉煌。 D.“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个体对“自我”的发现,使现代散文不再只是“代圣贤立言”的文章。

思路解析B项,张冠李戴,“从而和世界文学同步对接”是由于散文在内容上对“自我”的发现。 答案B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散文是虚实结合的艺术,它既要建立在作家的生活基础之上,又要写出作家的情感、精神。 B.现实生活是作家营造精神家园的“基石”,散文应该真实地表现这种生活,而不能矫情、虚构。

C.散文的用意是表现出人的精神感悟和情感世界,并以此打动人,所以写实并不是散文的终极目的。

D.杂文和随笔着力于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艺术散文则着力于表现作家自身的情感世界。

思路解析D项,曲解文意,艺术散文观照的是“人类自身”,而不只是作家自身的情感世界。 答案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散文由于对“自我”的肯定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古代散文“自我”的地位并不突出。

B.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的“自叙传”,因而他的散文都是其生活的真实再现,没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C.以开掘人性、净化心灵为要务的散文深沉动人,这样的文章虚实结合,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

D.现代散文之所以广受读者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作品能依据“纪实性”原则,反映真实的生活,表达真挚的感情。

思路解析B项,过于绝对,“都是其生活的真实再现,没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错。 答案B 二、课内文本阅读(10分)

1

1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4~6题。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4文中画线处“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思路解析这是一个热闹的场景,但“我”并不感到热闹,再联系课文开头的“颇不宁静”,便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流露出作者无法摆脱烦乱、哀愁的思想情感。

5作者两次都联想到了有关采莲的事情,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3分) 思路解析这两件有关采莲的事情都和江南有关,再加上文章最后的话“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可知这是对江南的怀念。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怀念。这种怀念,不仅是为了慰藉自己苦痛寂寞的心,同时也寄托着作者的希望与追求。

6作者在文中对“妻”着墨不多,都集中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联系全文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妻”?谈谈你的看法。(4分)

思路解析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比较明显,内容上的作用要结合作者当时想摆脱现实又回到现实中去的“不宁静”的心情分析。 参考答案从结构上看,这样写有前后照应的作用;从内容上看,这样写表现了一切依然如旧的现实,作者想摆脱“不宁静”的心情,但最后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1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