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地质实习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11:08: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峨眉山地质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实习线路:成都——乐山——峨眉山——成都

实习目的及要求:

1.通过实习,获得地质地貌实体的感性认识,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对野外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描述、素描、资料整理,以及简易工具的使用的功能基本技能的训练,初步掌握野外考察的一般方法。学会使用和阅读地质图。通过实习,培养和树立用辨证唯物注意的观点去分析研究地质地貌现象的思想方法。

2.学会认识植物,记载植物种类以及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腊叶标本的方法。学会植物检索表的使用和鉴定植物的方法。掌握植被调查的方法,资料整理和编写植被调查报告等工作,从而提高学生对本门学科的野外工作能力。

3.培养土壤地理工作方法和技能技巧训练。通过峨眉山土壤实习,了解峨眉山主要土壤类型形成的环境条件与分布规律的关系。 实习内容

导言 这次实习是我上大学以来的第一次实习,毫不掩饰的说,它给了我一次宝

贵的人生经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实习中我的视野同自然进行真实的接触,思维和现实有了结合点,这些都对我的观念起着或潜移默化或震撼的改变。在实习中见到许多的现象、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一部分当时并没有很深的体会和明晰的答案,但是回来后的思考和资料查阅帮助了我写完这篇报告。

第一部分 乐山

乐山是我们这次野外实习的第一站。乐山古称嘉州,地处四川省中南部,是一座有近3000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文化巨匠郭沫若的故乡,以拥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而享誉中外。古语有云:“蜀之山水在嘉州,州之胜曰凌云”。这里山灵水秀,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会合于凌云山下,龟城山、凌云山、乌尤山、马鞍山临江屏列,风光雄秀西南。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在中心城区交汇。而我们在乐山实习的内容是三江会合处的流水地貌。这与乐山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岷江水系简述

岷江,又称汶江、都江,以岷山导江而得名。发源于松潘弓木贡岭,由北向南流经汶川、都江堰市、乐山市,到宜宾市后注入长江。全长711公里,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河源至都江堰市的上游段河道长340公里,落差达3009米,河谷深切,河道平均比降8‰;都江堰市至乐山中游段河道长232公里,著名的都江堰灌区水流密如蛛网,落差305米,平均比降2.6‰;乐山至宜宾下游段,河道163公里,落差97米,河道比降0.59‰,叉流浅滩极为发育。岷江水系有大小支流90余条,但东侧少,西侧多。西侧的大渡河是岷江最大支流,干流长1062公里,流域面积7.68万平方公里。青衣江为岷江二级水系、大渡河一级水系,干流长276公里,流域面积1.33万平方公里。 凤洲岛形成历史

根据《长江万里图》描绘,南宋时期嘉定府(乐山旧称)府城位于岷江、大渡河交汇处。大渡河从西南方向来,流经府城南面,府城南城直抵大渡河岸。府城规模巨大,北靠高标山(即今天的老宵顶),东临岷江,西南临大渡河。城墙高大雄伟,呈方形城池布局。城墙外至大渡河河岸有陆地,上面乔木茂繁、风景秀丽。现在的凤洲岛则不存在。今天的凤洲岛在当时并不存在,仅为嘉定府城墙下一个沙洲。据峨眉山博物馆的熊锋日介绍,元末明初大渡河泛滥成灾,时常对乐山城造成侵害。大渡河河道因为连年洪灾开始向北改道,乐山城也因此向北收缩,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大致轮廓。沧海桑田,随着时间推移,大渡河逐渐固定流向,形成今天的河道,凤洲岛逐渐形成。现在的凤洲岛面积约2-3平方千米,组成物质主要是卵石和泥沙。坝上有居民长期居住,并且还有村庄、学校、度假村等。

尽管我们习惯以岷江为主流,但岷江的长宽、水量都不及大渡河。大渡河与岷江几乎是呈90度相交,再加之乐山睡佛的阻挡,大渡河的河水流速大大降低了。根据水流挟沙能力的长江公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S=0.07V3/gHw (V为流速;g重力加速度;H为水深;w为悬浮值的加权平均沉降速度。) 可以得出,水流的携沙能力与水流速度的三次方成正比。所以其挟沙力大大下降。大渡河本身挟沙量大,挟沙力的急剧下降必然有大量的泥沙堆积,从而形成了巨型江心洲——风洲岛。另外在三江口附近还有一些规模稍小的江心滩出露。从而,在三江口地区形成了典型的三江口流水地貌。 第二部分 峨眉山

峨眉山区是我们此次野外实习的重点,主要为大峨山,重点识别该区所出露的各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划分地层和判断褶曲、断层等构造,认识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形态。

峨眉山雄镇于成都平原西南隅,具体位置29º26ˊN 103º26ˊE。山林拔地而起,峰峦重叠,高插入云。千百年来,就以它雄、秀、险、奇的风姿著称于世。山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地貌景观及典型的地质特征。

一.地质部分 (一)地层 峨眉山区地层出露较全,在全世界出露的13个系的地层中,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其余10个系均有出露。总厚度达7490.32米。其中,震旦系上统——三叠系中统主要为海相沉积;三叠系上统为海陆过渡相;侏罗系一—下第三系为河湖相;上第三系-——第四系为冲积层、洪积层及冰川沉积。

前震旦系 峨眉山岗岩、埋藏在峨眉山背斜核部,由于断层的抬升和流水的切割才零星出露地表,主要分布在张沟两侧谷坡上及黑龙江、白龙江深谷中。

岩性特征:灰白色、浅灰色及肉红色,中至细粒结构(一线天一带)和中粗粒似班状结构(张沟)。岩体出露部位为边缘相和过渡相。 震旦系

峨眉山缺失下统及上统下部列古六组。上统观音岩组直接不整合于晋宁期峨眉山花岗岩岩体之上。峨眉山花岗岩出露于石笋沟、洪椿坪、牛心寺、张沟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核部,其岩体剥蚀较浅,仅出露了边缘相和过渡相。

(1)喇叭岩组(ZbL) 下部浅灰色砂岩夹薄层不纯白云岩,底部有一层含细砾石英岩(不稳定),上部为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层泥至白云岩,顶部夹黑色碳质页岩,厚47.5米。

(2)洪椿坪(Zbh) 为浅灰色薄层微晶白岩,局部夹硅质条带,含丰富的藻类化石,与下伏喇叭岗组及上伏麦地坪组呈整合接触。 寒武系

发育完整,与震旦系连续沉积,为中国有代表性的著名剖面之一。分布与震旦系大体一致,并展布于遇仙寺、九岗子、洗象池一带,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其东翼受构造影响,地层残缺。与下伏震旦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中上统。 (1)麦地坪组(Є 1m) 为浅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微晶白云岩,中夹有硅质岩,硅质条带及磷块岩,是本区最主要的含磷矿层位。 (2)九老洞组(Є 1j) 底部为一层黑色、灰色炭质页岩及粉砂岩,其上为灰、深灰、黄灰色等薄至中厚层泥质粉砂岩,顶部为灰色页岩。该层页岩中含三叶虫化石。与下伏麦地坪组为平行不整合。 (3)遇仙寺组(Є 1y) 下部为灰色中层石英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灰绿色粉砂岩及白云岩。上部为灰色薄层至厚层泥质白云岩、鲕状白云岩及白云岩。含三叶虫化石(古油节虫、莱得利基虫)

(4)大鼻山组(Q2d) 杂色(浅灰、紫红、黄、灰、灰绿)薄层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细砂岩之互层。下部泥砂质教重,中上部钙镁质较重其中夹有多层紫红色岩、与Q2 其中的紫红色夹层想对照,称“上红层”。

(5)洗象池组(Q2——3X)灰色中厚至厚层致密细晶白云岩,炭质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夹少量钙质砂岩,底部常见3~5米厚的浅灰石英砂岩,本层致密坚硬,常成绝壁,洗象池,仙峰寺一带的悬岩上部均由它构成。 奥陶系

分布于阎王坡、大乘寺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缺失下统上部以及中、上统。其下统分两组,即罗汉坡组和大乘寺组。与下伏寒武系整合接触。其岩性为石英砂岩、泥岩、页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粉砂岩等。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

(1) 罗汉坡组(O2L)厚159米 底部为浅灰上午页岩及石英砂岩,夹多层竹叶状灰岩;下部为浅灰、橘红、紫薄至厚层白云岩夹浅灰色石英砂岩;上部为黄绿色、深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白云质砂岩及结晶灰岩,发与波浪及交错层等构造。 (2)大乘寺组(O2d)厚148米 以黄绿色及灰绿页岩为主、夹薄层砂岩,整合于O1L上。 二叠系

主要分布于新开寺、清音阁、两河口、挖断山、雷洞坪、金顶等地。与下伏奥陶系呈假整合接触,分上、下两个统。

(1) 梁山组(P1L)厚1—16米 灰色,黄绿色及黑色砂质页岩夹灰质页岩及赤铁矿、菱铁矿组。

(2)栖霞组(P1q)厚282米 灰色、深灰色中至厚层灰岩,白云岩灰岩及白云岩、易碎,富含方解石脉及沥青质。

(3)矛口组(P1m)厚346米 深灰色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下部夹浅灰色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纹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