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一年级美术上册 《8拼拼插插》教案 (2)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7 23:10: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类型 拼拼插插 设计·应用 作者 课时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在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的基础上,创作出有趣的、多变的立体图形世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有效地使学生从美术学习过程中体验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完善人格。教学时,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走进立体世界,用拼拼插插组合成一幅立体作品,提高学生对空间的认识与表现。 学生情况: 本节课教授的对象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喜欢上美术课,表现欲望强,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一年级学生已经懂得了一些基本的剪贴技能,他们敢动手、爱提问,大多数同学能自信、大胆、自由地用美术形式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但是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太过专业的立体空间知识传授显然不适合他们的思维特点,因此本课的设计上强调直观性、尝试性的拼插,采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学方式、手段: 1. 给予学生更多的感悟手工作品的机会,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比较、联想、鉴别、判断等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手工设计创作活动。 2. 积极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想象活动,形成创意和独立的见解,并创造性地加以呈现和表达。 3.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 4. 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5. 推进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硬卡纸、剪刀、已剪好的圆形、三角、方形。 学生准备: 硬卡纸、剪刀、已剪好的圆形、三角、方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拼拼插插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形的立体组合的独特美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拼拼插插,使学生掌握多种立体形任意组合的插接方法,提高学生对空间的认识与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运用拼拼插插作品,装饰生活,让学生感受拼拼插插的乐趣,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各种立体形任意组合的插接方法,提高学生对空间的认识与表现。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作业的拼插过程中插得牢、站得稳、想得巧。 教学设计 一、导入阶段 激情引趣(约2分钟) 师:小朋友们好,我们的朋友圆圆、方方、三角又来到了我们教室,请它们闪亮登场!PPT1 这次同来的还有积木兄弟。你们谁会拼积木?(师板书“拼”)请你来给大家露一手。(学生上台拼积木) 师:小小的积木为什么会连在一起,还会站得这么牢、这么高?对,因为积木之间有插口。(师板书“插”)插在一起就很牢,再往上插就变高了。 设计意图:积木是小朋友熟悉和喜爱的物品,以积木游戏为开头让学生觉得亲切又好奇。露一手的积木游戏让学生初步了解拼拼插插。 二、发展阶段 逐层探究(约18分钟) 1. 师:我们玩积木时千万别冷落了我们的好朋友,它们也想变得像积木一样这么牢、这么高,可是没有现成的插口呀,怎么办? 师:听你的,请你来试一试。用两个方形吧! 师:要剪多深才合适呢?(小一点,过一点,一半) 学生进行尝试练习1。 2. 当然还有其他的方法。把两张纸都剪上相同的口子。(可以把两张纸合起来剪,师示范)看看是不是更牢固。(把拼好的纸反过来就站稳了) 学生进行尝试练习2。 师进行小结:小朋友在剪插口时,不能太浅,也不要太深,要稍微长点,这样就比较牢,也站得稳。(板书:插得牢)

设计意图:尝试练习以问题为驱动,以解决问题为主题,学生自由实验探索,亲自去看一看、插一插、试一试、说一说,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操作中找出失败的原因,加深认识,总结出结论,从而对问题加以解答,理解知识点。

3. 刚才是2张方形纸的插接游戏,现在我们试试圆圆的游戏,这次难度要高一点。本次游戏不但要插得牢站得稳,还要让它站得高。为了让圆圆站得高,大家想一想最下面一层是不是要更稳一些?(板书:站得稳)

怎样才能更稳一些呢?我们来比较一下。(师拿出一张大圆,4张小圆) 在大圆上插1个小圆;(师进行尝试站稳) 在大圆上插2个小圆;(生猜想)

在大圆上插3个小圆;(生练习,并回答要几个小圆才能站稳) 在大圆上插4个小圆;

得出结论:起码要3个才能站得稳,当然越多越稳,稳了才能站得高。 4. 看PPT2作品。

它站得好高,像什么呢?其实小作者心里并没有想什么形象,只是用圆、三角、方随意拼拼插插就变成了这样的,也很漂亮。

5. 他们做的最下面一层和老师的不一样,但道理是一样的,就是起码要有3处在桌上才能站得稳。我们能不能把这个底做成一样东西呢?看它像花吗?老师把它变成花吧。(师示范)

(师拿出1个是3个小圆着地的模型,下面装上两片叶,请学生尝试一片叶水平方向,一片叶向上)

得出结论:我们可以一边想,一边做。还可以倒过来看看,有时就变成另外一个东西了。 6. 师:我们再来看这一张PPT3,你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做出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