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论集萃(续)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0 15:20: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应城一中校本课程--------高二政治 编写:金宝红

经济学理论集萃(续)

十、幸福经济学

人从懂事开始,就会经常考虑一个问题:幸福。什么是幸福,幸福该怎么衡量等等问题会困扰人的一生,也给许多哲学家、社会学家等出了一个永恒的难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同人也有不同的方式,但一个人很难用自己的观点说服另一个人。如果我们用经济学上流传甚广的一个幸福公式来说明,多数人会觉着非常有道理。这个公式是这么表述的:幸福=效用/欲望。

效用是指人的满足程度,欲望是指缺乏的感觉和求得满足的愿望。如果一个人获得的越多,他的幸福感就会越强;如果两个人获得一样多,欲望小的那个人肯定幸福感更强。十一、吉芬商品:价格越高为什么越要去买

英国学者罗伯特·吉芬19世纪在爱尔兰观察到一个现象:1845年,爱尔兰爆发了大灾荒,虽然土豆的价格在饥荒中急剧上涨,但爱尔兰农民反而增加了对土豆的消费。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吉芬,就把吉芬发现的这种价格升高而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的经济现象叫做吉芬现象,简单地说就是越买越高。

而爱尔兰的土豆吉芬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在饥荒这样的特殊时期,面包、肉类、土豆的价格都上升了,但人们的收入大大减少,更买不起面包、肉类,相对便宜的土豆便成为人们的首选,这样对土豆的需求反而增加,使得土豆的价格增长比其他食品的价格增长得更快。

经济学家认为,吉芬现象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反常现象,是需求规律中的例外,但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人们无法回避的。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吉芬现象总是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当年的爱尔兰,人们越高越买是在贫困中为了维持生存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在非常灾难时期,人们越高越买是出于一种恐慌心理,害怕以后价格会涨得更高。而一些首饰、服装、礼品等,人们越高越买则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价,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吉芬现象还常常被商家利用。比如在“非典”时期,个别商家就是利用了人们的恐慌心理,哄抬物价。而为了迎合部分高消费群体的需求,商家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高价礼品,价格越高,越能够显出对送礼对象的高度重视。于是中秋节出现上万元一盒的月饼,春节饭店里出现数十万一桌的饭菜也就不足为奇了。 十二、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通俗一点说,就是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及其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棘轮效应可以用司马光一句著名的话来概括: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例如欧洲主权国家债务危机,尤其是希腊等高福利国家,对于政府减少财政支出、削减公共福利的政策不满导致的示威游行,反映的就是这种效应心理。

从个人的角度谈棘轮效应:我们对于欲望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纵,对于过度的及至贪得无厌的奢求,必须加以节制。西方一些成功企业家虽家境富裕,但依然对子女要求极严,从不给孩子更多的零花钱,甚至寒暑假还让孩子四处打工。这些成功企业家并不是

苛求子女能为自己多赚一点钱,而是希望子女懂得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懂得俭仆和自立。 这一点在比尔·盖茨的身上体现尤为明显。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个人资产总额达460亿美元。他认为,拥有很多不劳而获的财富,对于一个站在人生起跑点的子女来说并不是件好事,他觉得子女的人生和潜力应和出身的富贵和贫寒无关。因此,他决定将自己的财产用于解除这样的不平等上,他还希望其他有钱人也能够将自己的财产

1 / 4

应城一中校本课程--------高二政治 编写:金宝红

回归社会、用于解决社会上存在的不平等。

从社会的角度谈棘轮效应: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不能放任棘轮效应任意发挥作用,无限制地利用资源来满足人类无尽的欲望。有一位作家曾经把那些过度使用资源的人类个体比作癌细胞――“我们常以为癌细胞是不健康的细胞,其实不然,癌细胞是最健康、最有活力的,别的细胞虽然会分裂,但分裂会有止境。癌细胞的分裂永远不会停止。不断的分裂需要养分,但是人的养分有限,癌细胞的不断分裂最后将其它正常细胞的养分吸取得一乾二净。百分之八十的资源,由百分之二十的人类消耗掉。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像我们这样地吃远洋的鱼,全地球海里的鱼只够我们吃一天。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像我们一样地享受,地球上的资源能撑多久?” 十三、左位数效应

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标价2.99元的商品似乎总是比3元的商品受欢迎。市场销售圈的人管这叫“左位数效应”。说的是,人们购物时只关注价签最左侧的数字,只要这个数字在自己承受范围之内,后面的数字就不会太在意了。这种现象在实体商店中也得到进一步放大,商家打出的商品价格中,最后两位数字印得明显比前两位数字小很多。

最新一期《消费者研究杂志》发表的一份研究显示:“消费者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商品价格最左侧的数字上面,而这些数字决定了该商品价格是否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十四、口红效应

所谓“口红效应”是指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美国,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 廉价的消费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 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再有,经济的衰退会让一些人的收入降低,这样他们很难攒钱去做一些“大事”,比如买房、买 车、出国旅游等等,这样手中反而会出现一些“小闲钱”,正好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

每当经济不景气,人们的消费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商品,而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作用,能给 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经济危机之下,消费者的购物心理和消费行为等都发生了变化,普通消费者个个都变成了砍价高手,经济危机也使得如口红这类的廉价化妆品和文化类的产品出现了大卖。经济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可以利用这一规律,适时调整自 己的政策和经营策略,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

在中国国内,“口红效应”一词的走红,源自中国电影行业的一场讨论。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那时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沉寂趋冷,好莱坞的电影却乘势腾飞,热闹的歌舞片大行其道,给观众带来欢乐和希望,还让秀兰·邓波儿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有人因此认为,中国电影也 可借“口红效应”,找到一次逆境上扬的机会。同时也有学者指出,由电影借“口红效应”推广开去,其他文化娱乐产业也可以从“口红效应”中获益。 十五、羊群效应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

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它是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

2 / 4

应城一中校本课程--------高二政治 编写:金宝红

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十六、规模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从其内涵与提高途径角度看,可分为潜在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及管理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是指适度的规模所产生的最佳经济效益,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它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

首先,水平并购会带来工厂规模经济效益,它一般来源于资源的不可分性。第二,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使用更大型和更有效率的机器设备,设备的规模成本指数降低。第三,从整个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说,水平并购会带来大规模采购的收益。采购量的增加增强了企业在要素市场上的地位,这种地位表现为企业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的增强等,从而带来采购上的规模经济。另外,水平并购还会使企业能够进行更专业化的分工,这样会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 十七、责任分散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 责任分散效应: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出现“责任分散效应”时,行为主体受到六种心理因素影响:利他主义动机、社会惰化、从众心理、道德因素、法不责众心理和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我国有句很古老的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责任分散效应这句话就是责任分散效应的表现。 十八、牢骚效应(霍桑效应)

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的公司要成功得多-----这就是著名的“牢骚效应”。

牢骚效应实际上讲的是一个“堵”与“疏”的问题。不让职工发牢骚,职工的不满情绪无法发泄出来,就会导致公司死气沉沉,如死水一潭,没有活力,形成无声的抗议;二是一旦爆发,就会矛盾激化,无缓冲期,搞不好闹成劳资双方两败俱伤。为此,建立公司的上下沟通机制,给员工发牢骚的机会,让员工的不满都发泄出来,才会心情舒畅的投身到工作之中。所以,牢骚效应本质上是一种沟通效应,如果能将一种消极的发泄变为积极的提供建议,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回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十九、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

又名排挤效应,或者具体地说是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社会财富的总量是一定的,政府这边占用的资金过多,又会使私人部门可占用资金减少,经济学将这种情况,称为财政的“挤出效应”:政府通过向公众(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和借贷资金需求上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或非政府部门)支出减少,从而使财政支出的扩张部分或全部被抵消。

对挤出效应的发生机制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财政支出扩张引起利率上升,利率

3 / 4

应城一中校本课程--------高二政治 编写:金宝红

上升抑制民间支出,特别是抑制民间投资。另一种解释是:政府向公众借款引起政府和民间部门在借贷资金需求上的竞争,减少了对民间部门的资金供应。 二十、花钱效应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花钱矩阵”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简单明了,一针见血地说明了各种消费行为的效能原因。

如果你是负责花钱的人,一般存在以下四种情况:

1、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私人消费基本都属于这种情况,这个时候无需其他人的监管,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尽量地让这笔钱的效用最大化,因为花自己的钱自然不会故意去浪费,其次自己明白自己的需求。

2、花自己的钱,办人家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果。例如买东西送礼,或者慈善活动。这类消费,因为还是花自己的钱,自然会注意是否浪费;然而由于不一定了解别人的需求,花钱的效用难以最大化。

3、花人家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这类消费的效用则比较可疑,花别人的钱不心疼,容易对价格不敏感。

4、花人家的钱办人家的事,既不讲效果,又不讲节约。这是一个万恶的花钱方式。第一,花别人的钱,自然不心疼,没有什么动力去将精打细算,第二,为别人办事,也很难了解他人的真实需求,难以真正达到效果。

从效率上而言,上述四种模式中,第1种的效率最大,而第4种的效率最低,同时第4种往往容易衍生出贪污等行为。而政府办事,就是属于第4种,所以既浪费,又办不好事情是政府行为的常态。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其实是一种低效方式,需要极高的监管成本。因此真正聪明的方式是将其他三种方式转换成第1种。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上是难以避免,如果能够让“民”去进行有效监管,那么一定程度上说4+1的混合消费模式。而如果缺乏有效监管,由于其中隐含的灰色空间,政府就会很有动力将原本是第1种的消费(我们自己花钱,为自己办事),通过立法等各种手段强制转换成第4种的消费(政府花我们的钱,为我们办事),或者转换成第3种的消费(政府花我们的钱,为政府办事,例如建办公大楼)。 二十一、贝勃定律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的砝码,这时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码,他并不会觉得有多少差别,直到左手砝码的重量加至306克时才会觉得有些重;如果右手举着600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才能感觉到重了。也就是说,原来的砝码越重,后来就必须加更大的量才能感觉到差别。这种现象被称为“贝勃定律”。

贝勃定律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效应,说的是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她)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就心理感受来说,第一次大刺激能冲淡第二次的小刺激。比如,原本一元钱的报纸变成了十元一份,你定会感到无法接受;而原本10000元的电脑涨了100元,你一定不会有什么大的反应。商家一般会小幅度上涨他们的产品价格,但在人们都接受以后就会加价更多。或者有的商家起初一直把价位抬得很高,某天突然大幅减价,虽远远高于成本,却也会起到招引顾客的效果。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对亲人朋友的关爱习以为常;而陌生人的一点帮助,却我们就感激不已。这便是“贝勃定律”在操作我们的感觉---“关爱麻木”。对于亲人朋友,我们对他们的关爱习以为常,而且期望值很高。有时他们少了一丝关爱,我们甚至会恶言相向。对于陌生人,我们没有抱着多大的期望,因此,他们的一点点帮助,我们都感动不已。 我们的感觉很敏感,但也有惰性;它会蒙骗我们的眼睛,也会加重我们的感受而迷失理性。所以,不能太自以为是,我们应带着谦卑的心对待万物众生,才可以少犯错误,积累智慧。贝勃定律告诉我们,给予方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尽量不做画蛇添足的事;而受予方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点滴所得,善待身边的人。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