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 8:06: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物种起源》导言
【学前导引】
一提起“生物进化论”,同学们恐怕都非常熟悉。它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它的创始人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达尔文在经过了多年的考察和研究后,写成了《物种起源》一书,本文就是他自己为这本书写的序言。
导言,即“序言”,也称“序”“绪言”“引言”“绪论”等,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的文体,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按作者可分为“自序”和“他序”,《〈物种起源〉导言》就属于自序。“序言”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写在后面的称“跋”。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学习目标】
1.了解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一书的主要内容,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 2.筛选出作者关于物种起源的两个主要观点。 3.学习本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基础知识精讲】 ·背景资料 达尔文及其学说
达尔文(1809~1882)是生物进化学说的创始人。
他出生在英国士鲁兹巴利镇上的一个世代医生家里。祖父、父亲不仅都是当地的名医,而且都是生物学的爱好者。祖父是一个早期生物进化论者,发表过《动物心理学》的著作,提倡生物进化观念。这样的家庭环境,生物进化思想,对幼小的达尔文的心灵,有着深刻的影响。达尔文16岁进大学学医,但他并不想做一个医生,而是热心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后来他又去大学神学系学习,但他依然用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自然科学著作,同不少地质学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交往。
达尔文年轻时代,正是生物学领域处于“神创论”与生物进化思潮激烈斗争的时期。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神学认为,地球上各种生物都是按上帝的意志、计划创造出来的。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逮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持“神创论”观点的自然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生物物种被上帝创造出来,其种类永远如此,不会变化。这就是“物种不变论”。同这种“神创论”“物种不变论”根本相反,无神论者和坚持唯物主义的自然科学家则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一定外界条件、环境的影响下,逐渐进化、演变而来的。这就是进化论。
达尔文大学毕业、走出校门的时候,正是英国资产阶级完成工业革命,进一步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的时期。英国政府派遣大量舰船和探险队到世界各地进行探险和科学考察。1831年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贝格尔号”军舰为期五年的环球旅行,考察大陆海岸沿线的动植物、地质地貌情况并搜集资料。
达尔文在科学考察中,以极大的兴趣,搜集各种自然条件下的生物生态标本。达尔文的最惊人的发现得自于离南美大陆西岸650海里的加拉帕戈斯群岛。该群岛的十来个岛屿上,雀鸟甚多,引起了达尔文的极大兴趣。他发现各个小岛上的雀鸟有26种,都与大陆上的雀鸟相仿,但又彼此不同,主要是喙的形状和大小有区别。为什么各岛上的雀类彼此不同,又与南美大陆生物类型相似呢?达尔文认为用神创论是不能解释这些事实的,他断定最合理的解释是进化论,即海岛上的雀类都是邻近大陆雀类的后代,由于长期地隔绝陆地栖居岛上,适应彼此稍有不同的生活条件,逐渐发生变异,形成了新种。变异的原因在于雀类食物不同,喙的大小和身体特征相应有了变化。如岛上有三种雀同大陆雀类一样,仍以种子为食物,但因所食种子不同,喙的大小也相应有大、中、小的区别。另有两种以仙人掌为食物,其余种的雀鸟大都以昆虫为食物。后来,达尔文想到,当雀类繁殖到种子不够吃时,只有那些强壮的雀,能找到食物来源如吃较大较硬的种子或改食昆虫,才能活下来。喙细长些的雀能啄到其他雀啄不到的食物,喙格外粗大的雀能吃
到其他雀吃不到的食物。这样的雀及其后代就会繁殖增加自己的数量。相反,其他雀种找不到新的食物来源或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就会逐渐灭亡。对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动植物的大量变种的考察,使达尔文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物种是逐渐变化的”,物种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
达尔文1836年回国之后,就用生物物种进化的观点,整理研究他从科学考察中获得的大量事实材料。为了深入探讨物种进化的问题,尽可能多地把握充分的根据,达尔文又花费了十四年时间去搞科学实验,搜集研究资料,撰写自己的论文。达尔文为了弄清物种变化的原因和规律,选择了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科学实验的方法。他细心总结育种学家、园艺学家和他自己家养动植物获得新品种的实验经验,逐渐形成了人工选择的新理论。他认识到各种不同的物种,可以由共同的祖先演化而来。进而他又提出了自然选择的理论。他还接受了马尔萨斯人口论,用“生存斗争”的观点来解释生物进化。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物种起源》从根本上否定了当时甚嚣尘上的“神创论”“物种不变论”的传统观念,成为划时代的巨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曾这样评价《物种起源》:“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虽然存在许多缺点,但是在这里不仅第一次给了自然科学的‘目的性’以致命的打击,而且也根据经验阐明了它的合理的意义。”(《马克思致斐·拉萨尔(1861年1月)》)
·字词储备
札(zhá)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琐屑(xiè):细小而繁多。 审慎:周密而谨慎。 槲(hú):树名。 ·课文剖析 1.内容结构分析
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按内容可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至第三段是第一部分,交代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提早发表的原因,说明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第四至第七段是第二部分,介绍《物种起源》的主要内容。
第四段介绍的主要观点是“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结论,是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他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推想出来的。作者没有满足于这个结论,因为他还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
第五段中作者说明了自己是怎样研究物种变异的原因的,他“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着手”,“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
第六段是由家养变异得出的结论:其一,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其二,人类选种力量是伟大的。家养变异的研究,为作者研究物种在自然状态下的变异提供了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第七段作者总结性地介绍了《物种起源》的几个主要观点:创造论是错误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2.主要观点归纳
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可以很容易地归纳出作者关于物种起源的两个主要观点: ①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它们始终在发生着变异。
②自然选择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 3.语言特色欣赏
本文语言准确、严密。作者讲究选词,讲究用结构复杂的句式表达周密谨严的意思。 ①“1844年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写成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的纲要。”
“又”,说明作者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继续搜集资料。“当时”与“现在”相对而言,用“当时”,强调了两层意思:一是当时达到的认识水平,二是现在认识又有所发展。
②“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有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
“窜入”用得准确而又生动,它说明了在这项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错误的出现很难避免。 ③“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这个双重否定句用得很有表现力。第一,它加强了语气,肯定了物种变异这一认识;第二,它增强了文章论辩的力量,“不是不变”是对“不变”论的有力批驳。
下面再剖析几个长句。
①“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a.表达了写作前三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即搜集,整理,研究。 b.强调了搜集过程中的关键,即“耐心”而全面(“各种”)。 c.说明了估计的谨慎,用“也许”“一些”,正体现了这种心理过程。
②“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
a.既说“事实”——一般的感性材料,又说“证据”——材料中足以反映事物本质的例子,足见周密。
b.既说“叙述”——能使人了解得比较全面、具体,但还不能表现本质,又说“比较”——能使人鉴别感性材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以掌握事物的本质,足见谨严。
③“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a.说“还不够完备”,但可以“提供线索”,而且是“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充分说明是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的研究成果,足见谨严。
b.因为“还不够完备”,所以只说“提供线索”,而不说提供带规律性的结论之类,足见周密。 4.疑难问题精释
①分析下面这个句子的结构。
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个长单句,它的主语是一个复杂的联合短语,主干是“地理分布和关系”,“在南美洲看到的”作它的定语。“关于生物的”作“地理分布”的定语,“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作“关系”的定语。谓语是“给”,宾语是“我”和“印象”,这是一个双宾句。
②说明下面这段话的意思:
我极其盼望,并且感到有这样的需要,将来能把我所根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文献,详尽地刊印出来。因为我十分清楚:本书中所讨论的几乎没有任何一点不能引用事实来作证,而每一论点显然往往会引到一些与我所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但这是这里所不能办到的。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
我所提出的任何一个论点都是有事实根据的,而人们往往会提出一些与我的论点完全相反的结论。本来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观点所依据的事实和证据,拿来详细比较、分析,然后才能得出完善的结果。但是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是不能办到的。因此,我希望将来有机会能把我的理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文献刊印出来。
【学习方法指导】 词语删减法
所谓“词语删减法”,就是为了理解某一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有意将它删去,然后比较两种情况的不同表达效果。一篇好的文章是作者精心构思的结果,浸透了作者的匠心。一些有定评的作品,尤其是选入教材的篇目,更是经过作者(包括编者)千锤百炼的上乘之作。“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