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21:16: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又因镐京因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在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图片展示:铁制农具、牛耕

2.问题思考:(1)从图片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提示:(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图片展示:劳动工具演进

4.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古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铁器时代。

5.材料展示:

材料一: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湖北省荆州市望山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 材料二:《汉书·地理志》载齐国能“织作冰纨绮秀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材料三:《管子·地数》载齐国“聚庸而煮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收入之一。 材料四:长沙春秋楚墓出土了漆棺、漆木车。 材料五:《战国策·东周》载齐桓公“宫中七市”。 6.问题思考: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7.教师小结: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的使用的牛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进入铁器时代。

目标导学二:王室衰微 1.图片展示:《东周列国·春秋篇》剧照

2.教师提问: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东迁后的周平王,摄于郑国的威力,竟与郑庄公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王室衰微。

3.合作探究:王室衰微的原因、表现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1)王室衰微的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得原来公田以外大量开垦荒地成为可能,导致不向国家纳税的私田大量出现。诸侯国不再分封土地,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致使分封制逐步分解。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2)表现:①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②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③诸侯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竞相称霸,操控政局,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4.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

目标导学三:诸侯争霸

1.结合教材上的“春秋争霸形势图”思考:诸侯争霸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一是王室衰微,二是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三是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配权。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诸侯争霸的过程及主要霸主。 3.春秋争霸的实质:奴隶主的掠夺战争。 4.春秋争霸的影响:

(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2)积极影响: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 三、课堂总结

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因牛耕的出现和铁器的使用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而导致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甚至瓦解,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最终引起诸侯争霸与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末期,在设计本课教学内容时,采用了图片激趣导入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图片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读图去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诸侯崛起争霸的经济原因,周王室的衰微是春秋时期诸侯崛起争霸的政治原因。学生通过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利用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