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复习指导纲要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3 10:01: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C.思维能力 D.表达能力

19.儿童数概念的产生是在其模糊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地产生了对物体整个数目的知觉,最后才能进行逐一点数。这说明儿童数概念的发生开始于( ) A.数数 B.认数

C.逐一点数 D.对集合的笼统感知 22、下列数学关系中,儿童最易理解的是( )

A.包含关系 B.传递关系 C.大小关系 D.可逆关系 23、下列属于对应比较的形式是( )

A.重叠比较 B.单排比较 C.竖排比较 D.横排比较 24、下列不属于对应比较的形式是( )

A.重叠比较 B.并放比较 C.连线比较 D.横排比较 25、对应比较的形式之一为( ) A.横排比较 C.单排比较

B.竖排比较 D.并放比较

26、感知、体验“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是指( ) A.能区分1个事物和许多个事物 B.会说出一个兔妈妈和许多个兔宝宝

C.能知道1个、1个??合起来是许多,许多个可以分成1个、1个?? D.能辨别一个红珠子和许多绿珠子

27、一名幼儿看到老师把球一个比一个大地排列起来,当老师刚排了3个球,这名幼儿就突然说:“最后一个是最大的”。这说明这个幼儿已掌握了序列关系中的( )

A.可逆性 B.传递性 C.双重性 D.相对性

28、我们让某3岁儿童拿5个桔子,他数到5个桔子后,便把最后一个(第5个)桔子拿过来。说明儿童没有形成( )。 A.一一对应观念 C.序列观念

B.数的包含关系 D.类比观念

29、1个5岁幼儿说:“刚才比过了小绿棍和小红棍,是小绿棍短,小红棍长,小黄棍比小红棍还长,所以小黄棍比小绿棍要长。”说明该幼儿已能理解排序中的( )。 A.传递性 C.可逆性

B.相对性 D.双重性

30、要求幼儿将黑色的、系带子的鞋放在一起。这种分类活动称( ) A.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 B.多角度分类 C.按物体的某一外部特征分类 D.层级分类 31、在数学中,把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的全体称为( ) A.集合 B.分类 C.包含 D.辨数

二、填空题

1、学前儿童认识物体轻重的基本方法是( )和( ) 2、对( )的笼统感知是幼儿数概念发展的起始。 3、感知( )是幼儿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感性基础。

4、感知集合的( )关系有助于幼儿掌握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 5、感知集合的( )关系有助于幼儿深入理解数量关系。

6、数的组成实质是数群与子群之间的等量关系、互补关系和( ) 7、集合间关系有( )、( )、( )和( )。 8、( )即能辨别出两堆不同数目物体的多少。 9、( )即瞬间内不凭数数,只凭直觉说出物体数目。 10、( )即能逐一按物数数,并说出总数。 三、名词解释 1、重叠比较 2、并放比较 3、连线比较 4、多角度分类 5、分类 6、层级分类 7、二维特征分类 8、学前期的感知集合教育 9、集合

10、文氏图(韦恩图)法 11、一一对应 四、简答题

1、如何帮助幼儿区分“1”和“许多”? 2、举例说明什么是集合。

3、简述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P98-100 4、简述分类教学的注意点。 五、论述题

试论述感知集合的教育对幼儿数概念发展与教育的影响与作用。P98-100 试述一一对应比较及它的教学意义。P114-115

第六章 学前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教学目的:掌握数与运算的基本知识,了解学前儿童数概念以及运算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和特点,并能根据发展特点掌握各年龄段儿童在数概念和运算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方法形式等。

教学重点:数组成的教育。

教学难点:数概念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教学形式。 课时:6课时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 关于数与运算的基本知识 一、数(记忆) 二、数字(记忆) 三、计数(记忆) 四、数制(记忆) 五、数的组成(记忆) 六、数的运算(记忆)

第二节 学前儿童数概念发展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计数能力的发展(理解)

二、学前儿童10以内数概念的初步发展及特点(理解) 三、学前儿童数概念形成的标志(理解) 第三节 学前儿童数概念的教育 一、10以内数的教育(应用) 二、有关计数的教育(应用) 三、数字的认读与书写教育(应用) 四、数的组成教育(应用)

第四节 学前儿童运算能力发展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理解) 二、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理解) 三、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运算中的作用(理解) 第五节 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的教育 一、实物加减的教育(应用) 二、口述应用题的教育(应用) 三、列式运算的教育(应用)

四、有关二进制数学猜想游戏(应用) 作业思考题 一、单选选择题

1、幼儿在学习加减运算时表现出的特点有( )

A.学习加法比减法容易 B.加大数比减小数容易 C.加小数比减大数难 D.理解与掌握算式题比应用题容易 2、不属于幼儿学习减法难于加法的原因是( ) A.幼儿接触加法早于减法

B. 加法是两个数群的合并,无需加数之间的比较 C.减法运算是运用顺接着数的方法 D.减法中数群的比较相对复杂

3、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是( )。 A.口头数数,按物计数,按群计数,说出总数 B.口头数数,按物计数,说出总数,按群计数 C.口头数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按群计数 D.以上都错

4、幼儿用移动实物、逐一点数的方法寻求得数,或者是伸出自己的手指进行逐一点数寻求得数,这种水平层次属( )。 A. 动作水平的加减 C. 概念水平的加减

B.表象水平的加减 D.符号水平的加减

B.由数字和符号组成

5、幼儿理解和掌握应用题比算式题容易,主要在于应用题的特点( )。 A.无实物直观,又无表象作为思考的依托 C.属概念水平

D.来源于生活

6、数的组成中,两个部分数之间存在着( ) ,即一个部分数减1时,另一个部分数加1,而总数不变。

A.互补关系 B.互换关系 C.包含关系 D.守恒关系

7、有些幼儿在学习加减运算时要掰手指进行运算,这种现象说明( ) A. 他在进行加减运算时尚需借助于外部动作 B. 父母是这样教他计算的 C. 他喜欢玩弄手指 D. 他注意力不集中

8、儿童数概念形成的标志之一是( )

A.会数数 B. 认识数字 C. 会写数字 D.理解数的组成 9、教师口述应用题,幼儿进行解答,此时幼儿对应用题的理解与思考是凭借( ) A.表象 C.实物

B.动作 D.概念

10、根据我国心理学家研究,3岁左右幼儿的数概念发展处于( ) A.数词和物体数量间的联系建立阶段 B.数量的感知阶段 C.数的运算初期阶段 D.数的运算阶段 11、数组成中两个部分数之间存在着互换关系和( ) A.互补关系 B.大小关系 C.差数关系 D.传递关系

12、某幼儿编的应用题是:“小华上午吃了两块糖,下午吃了许多糖,他一共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