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周考(9.4)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3:30: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 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中所示数值的单位是J/(cm2a)),G为植物,H为植食性动物,C为肉食性动物。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是图中的G、H和C所形成的营养结构 B.由G到H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3.51%

C.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G、H和C所包含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D.H包括多种动物,它们之间需求相似的构成竞争关系 【答案】C

【考点定位】能量流动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是10%~20%;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本营养级同化量×100%。

2. 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故选A。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

3. 科学家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获得如下表数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营养级 Ⅰ Ⅱ Ⅲ Ⅳ 分解者 从上个营养级流入的能量数kj?m?y 141.0 15.9 0.9 221.7 2-1呼吸消耗的能量数kj?m?y 501.2 79.1 13.2 0.5 192.6 2-1A.该生态系统从第Ⅱ营养级到第Ⅲ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1.28% B.第I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863.9kJmy C.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

D.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B

【解析】从第Ⅱ营养级到第Ⅲ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15.9÷141.0×100%≈11.28%,A正确;根据表中数据无法计算出第Ⅰ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正确;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名师点睛】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4.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 C.系统内伴随物质循环的能量转移过程 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A错误;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属于能量流动过程中的能量的利用过程,B错误;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内伴随着物质循环的能量转变过程,C正确;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属于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的散失过程,D错误。 【考点定位】能量流动

-2-l

【名师点睛】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一切生命都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转化。没有能量的流动,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流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能量的流动和转化是服从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因为热力学就是研究能量传递规律和能量形式转换规律的科学。

5. 若用甲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则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是

【答案】D

【考点定位】碳循环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其中生物成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可以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代谢废弃物及遗骸都会被分解者分解,最终归还无机环境。

6. 假若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和m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 C.若ml<5m2,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生物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多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