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7 16:35: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性感染。

②潜伏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但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如单纯疱疹病毒在三叉神经节中潜伏,此时机体既无临床症状又无病毒体排出,用常规方法多不能分离和检出病毒的存在。但在某些条件下,潜伏的病毒可被激活,完成病毒的复制后可沿感染神经到达皮肤、黏膜,发生单纯疱疹。在急性发作期可检出病毒的存在,发作期过后病毒又返回到潜伏的神经节中,形成长期存留体内的持续性感染。

③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既不能分离出病毒也无症状,经数年或数十年后,可发生某些进行性疾病,逐渐恶化直至死亡,如麻疹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朊粒引起的克雅病和库鲁病等。

(5)病原携带状态:发生在隐性或显性感染后,病原体未被机体排除,仍在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向体外排菌,称为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在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称潜伏期携带者,隐性感染之后称健康携带者;显性感染之后称恢复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的共同特征是没有临床症状但能不断排出病原体,因而在感染性疾病中成为重要的感染源,尤其是健康携带者的危害性最大。

五、感染的种类

(一)传染性与非传染性感染

传染是指某些感染性疾病由一个宿主传至另一宿主。非传染性感染是指由外环境获得病原体,而不是由一宿主传至另一宿主的感染。 (二)外源性与内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指病原体来自体外,包括由人或其他宿主、环境中来。内源性感染为病原体原来即存在于机体自身(正常菌群),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发生感染。 (三)社会感染与医院感染

社会感染指来源于医院外的感染,相对于在医院内引起的感染而言。来源于医院的一切感染即称为医院感染。

六、感染的临床征象、病症与症状

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就开始了感染过程,病原体或被清除仅引起亚临床感染,或定植体内,引起感染性疾病,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这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也与外界的干预如药物治疗、环境与社会因素等有关。 (一)病程发展阶段性

1.潜伏期:潜伏期是从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潜伏期的长短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也是检疫工作观察留检接触者时间的重要依据。如甲型肝炎的潜伏期短于乙型肝炎。 2.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且呈典型化表现为止的时期为前驱期,多见感染初期,出现头痛、发热、全身不适、疲乏、食欲不振等,这些症状类似感冒症候群,为许多感染性疾病所共有,一般持续l~3日,起病急骤者可无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前驱期后转入症状明显期,而且出现特征性表现,如麻疹病人出现皮疹,脑膜炎病人出现脑膜刺激征,甲型肝炎病人出现肝大、黄疸等。

4.恢复期:随着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体也会产生免疫力,当机体免疫力增至一定程度时,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此时机体对感染的微生物也会产生免疫,血清中抗体效价会逐渐上升至最高水平。

有些患者进入恢复期后一段时间,又可再度发病,或体温平稳一段时间又再度上升,临床上称为疾病复发与再燃,有些较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在恢复期后会出现后遗症。

(二)常见症状与体征

感染性疾病的可疑症状主要是发热,此外要视其哪个系统感染,如呼吸道感染会出现咳嗽、咳痰、咳血、呼吸困难和胸痛等;肠道感染会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黄疸等;泌尿道感染出现尿急、尿频、尿痛等尿路刺激征,可伴脓尿、菌尿、血尿等;皮肤感染和血液感染可在皮肤黏膜上出现皮疹、出血点、瘀斑和化脓灶等;神经系统感染会出现头痛、颈强直、喷射样呕吐等脑膜刺激症状等。其中发热和特殊热型是感染症的重要症状。

1.发热: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热原质),内毒素、内毒素样物质等可引起发热,宿主方面组织坏死、蛋白变性的吸收,以及个体的反应性、免疫状态和内分泌(下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等)的反应状态等、都可影响发热的过程。

(1)发热的特点:即关注患者发热的性质,如发热过程是体温急骤升高还是缓慢升高;发热与其他初期症状(如寒战、全身倦怠、头痛、关节肌肉痛等)的相关性,发热伴有寒战表现的有疟疾、菌血症、化脓性炎症和钩端螺旋体病等。

(2)热型:热型是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特征之一,具有鉴别诊断意义。常见热型有:

热型 表现 举例 化脓性疾患(如肝脓肿、胆道感染、肾弛张热 一天内体温相差1℃周脓肿、膈下脓肿、肾盂肾炎、骨髓炎以上的发热 指体温持续在38℃以稽留热 上,日差在1℃以内的发热 指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间歇热 发热与正常体温周期如回归热、布鲁菌病、鼠咬热等。 交替变化 微热 马鞍热 (3)发热性感染症

1)以弛张热和发热开始的疾病,如登革热、布鲁菌病、回归热、鹦鹉热、鼠疫等;

2)以皮疹为主要症状的热性病,包括肠伤寒、斑疹伤寒、水痘-带状疱疹、风疹、麻疹、猩红热等; 3)以感冒样症状开始的热性病有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百日咳、麻疹、脊髓灰质炎等; 4)伴头痛、痉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症状的热性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破伤风、弓形体病、无菌性脑膜炎等,典型的脑膜刺激征有喷射样呕吐和颈强直等;

5)伴有腹泻的热性病,如细菌性痢疾、副溶血弧菌性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等病毒性胃肠炎; 6)伴呕吐、腹痛等症状的热性病,有阑尾炎、腹膜炎、胃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甲型肝炎等; 7)伴咳嗽、胸痛等症状的热性病,有胸膜-肋膜炎、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引起的肺炎;

8)伴血尿、血便等症状的热性病,如急性肾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2.腹泻与腹痛:若肠道感染而致吸收障碍或促使肠道黏膜分泌增多时,便出现腹泻。

(1)粪便性质:腹泻粪便有水样便、绿色粘液便、粘液血便、脓血便、柏油样便等,不同疾病的粪便性质不同,具有一定鉴别价值。

等)、败血症、亚急性心内膜炎、粟粒性结核等。 典型的见于肠伤寒,也可见于细菌性肺炎等。 持续37.5℃上下的低热 常见于慢性感染和肺结核等 发热数日,退热一日,见于登革热 又再发热数日 疾 病 菌 痢 血便; 粪便性质 便意可达十数次,但排便量少,典型者有里急后重感,排粘液重症霍乱 每天超过5~lOL,粪便无色或淘米水样便,腥臭味 病毒性腹泻 多为婴幼儿,粪便多为薄白或淡黄色淘米水样 肠伤寒 (2)急性腹泻的原因

1)感染性腹泻:①细菌性感染的有菌痢、肠伤寒、副伤寒、霍乱、大肠菌性肠炎、副溶血性弧菌肠炎、弯曲菌性肠炎等;②病毒性感染的有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引起的胃肠炎、脊髓灰质炎和ECH0病毒引起的腹泻等;③还有原虫、寄生虫引起的腹泻。

2)中毒性腹泻:由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引起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肠毒素、肉毒毒素、霍乱毒素及大肠菌的耐热和不耐热肠毒素等。

3)使用抗生素不当引起的腹泻:①菌群失调症时由抗生素选择出来的耐药株成为优势致病菌;②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肠毒素所致腹泻,粪便中可出现由脱落坏死细胞与聚集的葡萄球菌形成的伪膜;③当用新霉素做手术肠道准备时,可引起新霉素性腹泻。

4)其他原因可见于过敏性腹泻、阑尾炎、直肠旁脓肿等引起腹泻、急性胰腺炎、放射线照射过量和神经性腹泻等。

(3)慢性腹泻原因:慢性腹泻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核性肠炎、慢性菌痢,或患吸收不良症候群等。

3.皮疹:伴有发疹性的感染症较多,如麻疹、风疹、猩红热、水痘、手足口病、带状疱疹、斑疹伤寒等,皮疹表现有丘疹、小水痘、水泡、脓疮、紫斑(purpura)等,好发部位以躯干为主,面部、四肢也可见,皮疹消退有无脱屑和色素沉着,这些表现对感染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具有意义。

4.毒血症状: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毒素,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如全身不适、厌食、乏力、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严重者可有神经系统症状、呼吸循环衰竭和肾功能改变等。在病原体和代谢产物作用下,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

七、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 (一)微生物感染的免疫防治

对微生物感染的人工免疫防治措施包括:

①人工主动免疫:是用病原微生物,或其特异抗原、毒素等制成减毒活疫(菌)苗、死疫(菌)苗、类毒素等生物制品,给易感人群接种,使体内产生抗该病原微生物或毒素的特异性免疫力。主要用于预防,常需接种1~3次,l~4周后免疫力可出现,持续时间可达数月至数年;

②人工被动免疫:是用含抗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毒素特异性抗体的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等生物制品给已(疑)感人群注射,或注射细胞因子等细胞免疫制剂,使之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主要用于治疗某些由外毒素所引起的疾病,其作用快速,但持续时间短,仅2~3周。 (二)微生物感染的化学防治

1.化学预防:是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对某些微生物感染进行治疗性预防,以及用于外科手术病人和高危对象等以预防可能会发生的微生物感染。使用时要慎重和掌握好应用体征。

2.抗感染治疗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安全、有效、经济”,其中关键因素是“有效”。具体体现为: (1)合理选药:合理的抗感染选药方案主要取决于:病原微生物;药敏试验结果和拟选药物的临床药理学特点;感染部位、病人的基础疾病和免疫状态;拟选药物的临床试验和既往的应用经验等。

引起的肠出血时有血便或柏油样便 阿米巴痢疾 呈粘液脓血便或巧克力样卤汁便 (2)合理给药和考核疗效: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并密切观察临床疗效、及时调整用药。 (3)认真观察疾病演变情况加强综合疗法。

(4)预防和避免抗微生物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以及二重感染的发生。

(5)预防和延迟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药和获得耐药。它们的发展、表现都与抗生素的使用密切相关,在临床实践中应注意预防和延迟。 本章练习题: 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是 A.特异性多糖 B.脂多糖 C.核心多糖 D.脂蛋白 E.脂质A

[答疑编号500735070101] 『正确答案』E 构成细菌毒力的是 A.基本结构 B.侵袭力和毒素 C.特殊结构 D.侵入机体的途径 E.分解代谢产物

[答疑编号500735070102] 『正确答案』B

机体获得人工主动免疫的方式是 A.注射类毒素 B.注射抗毒素 C.注射细胞因子 D.注射胎盘蛋白 E.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

[答疑编号500735070103] 『正确答案』A

机体获得被动免疫的方式是 A.隐形感染 B.接种疫苗 C.显性感染 D.注射类毒素 E.注射抗毒素

[答疑编号500735070104] 『正确答案』

编号:Q/ZDJ-SC 章 节 质 量 手 册 目 录 第A版 共2页第1页

00

第八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本章考点: 1.概述 (1)概念 (2)分类法

2.微生物在生物化学分类中的地位 (1)细菌与原核生物界 (2)真菌与真菌界 (3)病毒与病毒界

3.细菌的分类单位、系统和命名 (1)细菌分类单位 (2)细菌命名 (3)细菌分类系统 4.细菌的分类方法

(1)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分类法 (2)遗传学分类法

第0次修改 细菌分类是根据每种细菌各自的特征,并按照它们的亲缘关系分门别类,以不同等级编排成系统。分类有两种:①以细菌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为依据的生理生化分类法,包括有传统分类法和数值分类法;②用化学分析和核酸分析,以细菌大分子物质(核酸、蛋白质)结构的同源程度进行分类称种系分类或自然分类。

一、微生物在生物化学分类中的地位 (一)细菌与原核生物界

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支原体等归属于原核生物界,其分类等级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有时在两个相邻等级间可添加次要的分类单位,如亚门、亚纲、亚属、亚种,科和属之间还可添加族。 (二)真菌与真菌界

真菌是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归属真菌界,与原核生物具有明显不同(见表5-8-1)。一般医学上有关的真菌主要分属于真菌界的无鞭毛菌门。

表5-8-1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结构比较

核 细胞器 细胞壁 细胞分裂 (三)病毒与病毒界

病毒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宿主活细胞内增殖,归属于病毒界。病毒的分类等级依次为科、属、种,有时在科的下面添加亚科。

原核生物 无核膜、核仁,只有拟核 无线粒体、细胞器不完整 基本成分肽聚糖 二分裂 真核生物 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有完整的细胞器和线粒体 无肽聚糖 有丝分裂、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