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6 16:49: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辽宁首开“雾霾罚单”是利剑还是纸老虎
案例:
辽宁省环保厅透露,《辽宁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暂行办法》公布以来,辽宁省首次给8个城市开出“雾霾罚单”,罚缴总计5420万元。 2012年5月,辽宁省环保厅发布《辽宁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暂行办法》,该《办法》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浓度设定考核标准。
《办法》考核罚款标准设定为:二氧化硫超标达0.25倍,罚缴20万元,每递增0.25倍(含0.25倍),加罚20万元;二氧化氮超标达0.25倍,罚缴20万元,每递增0.25倍(含0.25倍),加罚20万元;可吸入颗粒物超标达0.5倍,罚缴20万元,每递增0.5倍(含0.5倍),加罚20万元。
按照《辽宁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暂行办法》,截至10月末,辽宁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罚缴资金总计5420万元。其中沈阳3460万元,大连160万元、鞍山780万元、抚顺160万元、本溪20万元、营口40万元、辽阳500万元、葫芦岛300万元。罚缴资金由省财政部门在年终结算时一并扣缴,由省政府统筹用于全省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而据媒体报道,此次罚缴资金将全部用于蓝天工程治理环境空气质量。
据《半岛晨报》报道,这次罚款也是《辽宁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暂行办法》公布以来首次开出的“雾霾罚单”。11月1日,中国气象局发布消息称,今年以来我国平均雾霾日数为52年来最多,其中辽宁今年以来雾霾平均日数也达历史最高纪录。今年以来辽宁雾霾天气多发, 1月份就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20天的雾霾天气,与近15年来平均整个冬季17个雾天相比,雾霾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和污染程度之重在近几年均属罕见。而按照新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沈阳市1月份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仅为3天。
辽宁省环保厅同时透露,在半个中国陷雾霾的大背景下,辽宁目前为止没有出现长时间(连续三天以上)、三个以上城市AQI超200的空气污染事件。应对冬季频发雾霾,省环保厅组织各市环保部门编制应急预案。
目前,《辽宁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已编制完成,正在征求意见。大连、营口、葫芦岛预案经政府批准并向社会公布,沈阳、抚顺等市的预案也已编制完成。
首开雾霾罚单,对雾霾污染严重的城市给予资金罚款,,罚款资金全部用于蓝天工程,治理环境空气,这一政策的实施,单纯从出发点上来看,是值得肯定的,表达了政府治理雾霾的愿望。但是,仅仅
通过罚款来控制雾霾污染是否可以真正化解雾霾危机的效果呢?这也许还真是一个问号。
问题:
1. 如何评价辽宁首开“雾霾罚单”? 2. 政府应如何治理空气严重污染?
参考答案:
1. 治理环境污染,辽宁省首当其冲给当地的八个市开了罚单,在环境治理污染工作中是敢吃螃蟹的第一家。对于辽宁省治理环境污染工作中所做出的举动,我们应该用掌声鼓励。
雾霾来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但我们却找不到一个责任方。当处罚对象被定义为地方政府,罚金的来源则必然是地方财政。财政钱从哪里来?归根结底是纳税人的口袋。绕了一圈被绕进去的还是老百姓。
“雾霾罚单”立意良好,但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说,未必能罚出新鲜空气。罚百万元、千万元巨款,力度不可谓不轻,但是,“雾霾罚单”资金并不是来自负有责任的官员,而是来自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实质上是让无辜的纳税人“买单”。而对空气污染负有管理责任的职能部门和领导干部,并不用支付罚金,没有遭受经济损失,甚至连起码的政治责任都不用承担。显然,如此“罚单”,对职能部门和领导难以起到有效的督促和监督作用。
经济处罚虽非治本之策,却也提醒地方政府:粗放发展,必须付出代价;增长经济,也需考量成本。抗击雾霾,需要摒弃的,是唯GDP是从的误区,是杀鸡取卵式的政绩观。
但是辽宁省的自开罚单也说明了重视环境治理这项工作,在这项工作中辽宁省更是顺应时代潮流,努力开辟新途径,通过自我完善制度,让制度落地有声,让管理落实有形。
2. 治理雾霾必须调整能源和产业结构,罚款并非化解雾霾良策。就追责而言,必须要落实到人,不能让纳税人缴纳的财政资金成为冤大头。
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伦敦的做法。第一,出台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制定国家
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第二,在交通方面,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第三,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既与燃料结构有关,也是人口、交通、工业高度集聚的结果,需要综合性治理,其中产业转型是关键,不再单纯的依赖制造业,而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对企业排污征收重税,对来自环保方面的腐败要重点打击。第四,大力发展打造低碳生态社会,要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份额,包括风能、太阳能等,同时要对依赖煤炭的发电站进行“绿色改造”。第五,大力发展农业,尤其是生态农业。第六,呼吁民众节能减排,使用节能家电、多搭乘公共交通以及骑车出行等,让民众认识到减少排放人人有责,树立了较强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