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公共政策复习大纲范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3:04: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章

1. 公共政策的概念、内涵、特点有6点(简答)、本质(名词、简答)、功能(详细了解)、目标。

公共政策的概念: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特点:a价值选择性 b合法性 c权威性和强制性d稳定性e功能多样性f时效性。

公共政策的内涵

1.公共政策是由特定主体、政府或其他权威人士所制定的计划、规划或采取的行动。

2.公共政策是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 3.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4.公共政策是以社会利益为核心的社会价值分配。

5.公共政策不只是一个孤立的决定,而是由一系列活动所构成的过程。 。

公共政策的本质: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一)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

1.现代公共政策具有多种规定性,而在这些规定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而这一起决定作用的规定性就是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 2.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价值分配给谁,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政府总是选择那些与其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价值分配的重点对象。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公共政策将大部分社会价值给予了占人口极少数的资本拥有者。 3在当代中国,党和政府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代表和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和政府的政策也承担着调节社会利益的任务,也需要通过各种公共政策不断理顺社会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政策分配和调整利益关系主要采取两种形式:

(1)一是直接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和调整的政策,如社会分配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等;

(2)二是间接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和调整的政策,具有这样作用的政策很多。

(二)公共政策的认识论本质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政策的本质被界定为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因而政策兼具理论与实践的二重特征。

从政党实现其理念追求和政府实现治理的途径来看,理论指导实践是通过政策来实现的,同时实践基本上也是通过政策而上升为理论的。 也就是说,政策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或桥梁。 公共政策的功能:

1.管制功能

社会良性运行公共政策要发挥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制.规定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

2.引导功能

公共政策规定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对人们的行为引导和观念进行引导. (如改革开放,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退耕还林,减免农业税等)

3.调控功能

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中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和规范.(如,工人\\农民;城里人与外来人口)

公共政策还规定哪些是应该先做的,哪些是应该后做的.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

4分配功能

有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导致利益在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发生变化,这就是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的目标

2. 公共政策学概念、内涵

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新兴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

这一学科概念有如下内涵:

(一)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

(二)按理性的原则来衡量,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三)学科内容上公共政策学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征。

(四)这门学科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十分看重研究工作对公共权力机关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明确地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为研究目的。

3. 评估标准含义,包含几个大方面内容? 4. 公共政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看一下) 一)与经济学的关系

1.联系1)经济政策与政策科学有交叉

2)经济学为政策研究提供途径

2.区别1)经济学的目的是使经济能力达到最大 2)政策学的目的是使社会效益达到最大 (二)与政治学的关系

1.联系1)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基础,决定前者的方向

2)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分支

2.区别1)政策学强调政策及其影响之间的关系

2)政治学强调政府的作用、结构和行为 (三)与法律的关系 1.联系

1)两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他们都是权力机关和政府部门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2)两者在目标上是一致的。 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协调社会各利益群体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

3)政策指导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一方面,政策是法律制定的依据,另一方面政策也指导法律的执行。 4)法律是政策贯彻落实的基本保证

没有法律的保证,政策很难达到其政治、经济目的。 第五章 5. 政策系统包括哪些?

政策系统是一个由若干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政策子系统(要素)构成的政治巨系统,它与政策环境持续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从而使政策系统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

6. 什么是公共政策的主体或客体?其主体或客体包括什么?间接主体、直接主体有哪些?主体和客体有什么相对性的矛盾及其地位?(简答或大题) 公共政策主体就是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监控的行为者。这里的“行为者”,既包括个人,也包括团体或组织。

公共政策主体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两大类

可以将公共政策主体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两大类。 (1)直接主体

①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就是那些获得宪法和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从而主导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

②直接主体包括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某些领袖人物。 (2)间接主体

①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即那些虽不拥有合法强制力,但能够通过压力、舆论、私人接触等方式,参与、介入到政策过程中,并产生一定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利益集团;大众传播媒介;公民

②随着全球化、民主化时代的带来,全球公民社会的复苏,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将更加多元化。

政策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及其地位的相对性

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在地位上具有相对性。公共政策主体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客体而存在,公共政策客体也可以作为主体而存在。这里主要涉及如下两种情况。

1.公共权力机关、国家公职人员既是公共政策的主体,也是公共政策的客体。 2.公民既是公共政策的主体,也是公共政策的客体

7. 政策主体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支持系统分别包括什么?它们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