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31 4:48: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内容标准: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心的南移。

一、农业的发展

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二、手工业的兴盛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

3、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河北的定窑、河南的汝窑比较出名。(注意和唐朝的比较)

4、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第一组:市镇发展:

(1)地位: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

(2)表现: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城市可以沿街开铺;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第二组:海外贸易:

(1)地位: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2)表现: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作用: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纸币出现:

原因: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时期、地点、名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交子。 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

表现:南宋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

内容标准: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蒙古国),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二、蒙古灭西夏和金: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元朝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号为元,定都大都(北京)。

元朝的统一: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消灭南宋残部,实现统一。 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

6

基础。 (从分裂割据到大统一的朝代:秦朝、西晋 隋朝、元朝)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内容标准: 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一、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

1、元朝的疆域: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民族融合:

①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②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影响: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二、行省制度:

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地方:①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②其他地区,设10个行省。③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促进了民族交融。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目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对台湾: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对西域(新疆):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对西藏:设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元朝建立后,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第12、13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内容标准: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戏剧表演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杂剧。兴起于宋代兴盛于元代。 传统节日如:春节(古代叫元旦)、元宵节、中秋、端午节在宋代都有了。

7

二、宋词和元曲

宋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宋词,杰出的代表是苏轼(北宋)、李清照和辛弃疾(南宋)。

元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元曲,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另外还有王实甫(西厢记)。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四、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①雕版印刷术: 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刷术。②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泥活字),后来又出现了木活字,到元代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③意义: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五、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指南针:①汉代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司南”,这是最早的定向工具。②北宋时,人们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意义: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火药:①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②宋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元朝发明了火铳。

意义:火药的发明和西传,改变了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 六、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海上交通:宋代南方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元朝交通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陆上交通: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元时期的驿站比较发达。

影响: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一条主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两大危机:“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的落后和闭塞;出现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如荷兰入侵台湾。

君主集权机构:锦衣卫、东厂、军机处等。

边疆行政机构:台湾府、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等。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内容标准: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一、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明成祖时迁都北京);他就是明太祖。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

1、在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8

2、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3、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机构:为了监视官民,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了东厂,两个机构合称“厂卫”。(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定祖制:在实现大权独揽之后,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5、思想上:八股取士 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考试的内容: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形式: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 影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读书人死读“四书”“五经”,考中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三、明朝经济的发展

农业:明朝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手工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最为著名)。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内容标准: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一、明朝的对外开放和交流:

郑和下西洋:条件: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强盛。 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的)。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西洋:明朝时期,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叫做西洋) 概况:时间:1405~1433年; 次数:七次;

经过: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意义: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明朝的对外冲突:戚继光抗倭

倭寇:明朝初年,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掠夺和骚扰,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概况: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性质: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意义: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

9

主义者。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553年,葡萄牙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内容标准: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一、明朝的科技名著

李时珍: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应星:《天工开物》,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农业著作《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二、明朝的著名建筑 明长城:

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北京城:明朝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本上修建的,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又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三、明朝的小说和戏剧 明朝的小说: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 《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描写了宋代梁山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 《西游记》:明代中期,吴承恩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的神话小说,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

戏剧:明朝最著名的戏剧家是汤显祖,他的代表作是《牡丹亭》。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内容标准: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1、灭亡原因:政治腐败,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2、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明朝的灭亡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建立政权,国号大顺,以作号召。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1368年-1644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3、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1636改国号为清。镇守山海关吴三桂降清,引清兵人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 退回北京,最后失败。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