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20 6:04: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章 绪论

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

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d.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二、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在我国,地理学属自然科学,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一、城镇和城镇的区别: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二、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 1) 城市的行政地域; 2) 城市的实体地域; 3) 城市的职能地域;

三、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大特点:

(l)多核心。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

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大面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这些非城市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

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

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

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四、我国现行的设市、设镇标准:

现行的设镇标准:20 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在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 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县政府所在地均应设镇的建制。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 000,如确有必要,也可设镇。

表2-1 我国现行的设市标准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一、城市出现的具体时间:城市形成于原始公社制社会的末期。

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 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 -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 -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 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气候):

气候条件与城市分布:中纬度——降水400mm以上的半湿润、湿润地区 低纬度地区存在城市的两种情况:(1)海拔高、气候凉爽的高原或山间盆地;(2)能接受海洋的调节

三、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纬度分布:

1.集中在气温适中,又有适度降水的中纬度地带,主要在南北纬25°~60°;并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度缓慢移动。2.在低纬度地区的大城市有两种区位:一是高而凉爽的高原或山间盆地;二是低纬度受到海洋调节的滨海低地。3.在高纬度地区的大城市都在受大西洋暖流影响的地方。 四、城市腹地概念:指城市周围与城市具有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毗邻地区。其大小受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制约。

五、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中心位置:如果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

重心位置: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

邻接位置:即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 门户位置(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六、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1、沿河城市区位,可分成六种区位类型: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汇点、河曲位置、过河点位置(渡口)、河口

2、海港城市的区位,除了河口港类型外,还有位于海湾(如青岛、大连)、岛屿(如香港、厦门)、陆连岛(如澳门)、陆岬(如开普敦、直布罗陀)等其它位置类型 3、铁路:枢纽位置:主要枢纽、一般枢纽、次要枢纽和专业性枢纽 通过位置:若城市有两个方向的铁路对外联系 端点位置:城市只有一个方向的铁路对外联系 七、不同类型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1)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等;

(2)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

(3)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1城市化定义 一 城市化的概念

1.城市化反映了乡村变为城镇的一种复杂的过程。

2.城市化的基本定义: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3.各学科对城市化的不同定义: 人类学 城市化是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 经济学 城市化是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经济活动由农业转向非农业的过程。或者说是产业结构非农化的过程。 地理学 城市化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转换与集中,也是地域空间变化的过程,一是城市数量增加、二是单个城市地域的扩大。 4.城市化的内涵: A 城市化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人口转变) B 城市化是农业向非农业转变的过程;(产业转变) C 城市化是地域景观发生转变的过程;(地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