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优质课导学案_0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16:16: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学“阳光课堂”教案

2017 年 11 月 28 日 上 午第 4 节 新授 课堂类型

学科 教学内容 历史 新文化运动 教师 媒体使用 多媒体 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教学目标 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作用和评价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反映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的图片,分别是清朝大学堂只招收男子的图片、袁世凯祭天企图复辟帝制的图片和相命迷信的图片,通过该组图片,可以看出20世纪初的中国仍然充斥着旧思想、旧文化。第二组图片分别是当代男女同班的大学毕业照、十九大上民主表决及崇尚科学的图片。这组图片展现出来的是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新文化,那么,这些旧文化是从何时开始受到猛烈的抨击,民主、科学的新思想、新文化又是如何走进人们的生活的,由此导入新课。 通过对教材内容和所教授学生实际情况的整合,本节课将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为什么要“新”;谁要求“新”;“新”在哪里;怎样评价“新”,分别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概况、内容和评价进行学习。 一.为什么要“新”?(兴起的背景) 引导学生回顾近代化探索中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仅学习西方的技术和政治制度不足以救中国,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势在必行。这样设计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脉络。 随后引导学生分析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旧思潮之间的冲突,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二.谁要求“新”?(兴起的概况) 1.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兴起标志 代表人物 指导思想 阵地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师生问候语,并且师生合作进行情景再现。通过情景再现,使学生感受到当时的北京大学充斥着旧文化、旧思想,并能够见微知著,体会新文化运动前的社会状况。结合教材,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进一步分析北京大学发生变化、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的原因。 三、“新”在哪里?(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旧道德,什么是新道德。并通过鲁迅的《狂人日记》片段加深学生的理解。 (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更真切地体会旧道德和旧文化的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的原因。) 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时,为什么将矛头指向孔子,全盘否定儒家文化对不对?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儒家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 教师总结:辩证看待儒家思想,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提倡民主与科学 利用多媒体播放影片鲁迅的《药》。 教师提问:通过对影片的观看,说一说当时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这么血腥的一1915年,《青年杂志》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民主与科学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幕,并思考哪些思想、文化在支配着人们? 学生总结:20世纪初的中国百姓非常愚昧无知,封建思想支配着人们,只有提倡民主与科学,才能救治中国。 合作探究:德先生与赛先生分别指谁,今天,他们二位还是你的先生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在今天,我们仍要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3.提倡新文学 利用多媒体展示材料: 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晕过去。 教师提问:秀才为什么差点晕过去? 学生回答: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 教师总结:文言文弊端很多,没有标点、晦涩难懂,提倡新文学十分必要。 利用多媒体展示胡适的白话新诗: 《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 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活动探究:新文化运动究竟“新”在哪里? 教师总结:新文化运动的“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道德、新文化、新文学、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来了马克思主义,更是为中国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新的高度。 四、怎样评价“新” ?(评价) 教师提问:说一说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学生回答: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使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