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16:07: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二等水准测量实习报告
目录
一、实习目的 ………………………………………………… 2 二. 实习任务……………………………………………………….2 三、实习的组织与准备……………………………………………2 四、实习要求……………………………………………………..2 五、仪器及工具………………………………………………..…2 六、实习步骤…………………………………………….………4 七、主要技术要求……………………………………….….…...6 八、注意事项…………………………………………………….6 九、实习心得体会…………………………………………... 7
一、实习的目的
控制测量学是研究精确测定和描绘地面控制点空间位置及其变化的学科。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种工程建设、城镇建设和土地规划与管理等工作。它是各种测量学的基础。所以控制测量的实习非常重要。 控制测量学集中学习是在课堂结束之后在实习地集中的实践性教学,是各项课间的综合应用,是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的必要环节。通过实习,不仅了解到了控制测量的全过程,系统地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和检校、待定点计算的基本技能,而且为今后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有关问题打下基础,还能在业务组织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的锻炼。通过一条水准环线的施测,掌握二等精密水准测量的观测和记录,使所学知识得到一次 实际的应用在实习中培养了我们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塌实求实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献身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 二. 实习任务
利用精密水准仪围绕本学校的篮球场测一圈。每个组员都要轮换进行观测,拉尺,举尺还有就是记录数据并行结算。尽量做到人人都能熟练掌握精密水准的操作和使用方法和
技巧,并能快速准确无误的记录和处理结算处正确的结果。 三、实习的组织与准备
了解精密水准测量的规范,掌握规范要求和注意点,了解精密水准测量记录纸的观察记录顺序。
对班级人员分组,精密水准测量分组情况(共6人): 本组组员:许勤 肖燕 赵建新 钟万红 邓灯余 朱立成 (三)、实习的仪器和工具
精密水准测量:自动安平水准仪J2一台,数码水准尺一对,测绳,二等水准测量记录纸 四、实习要求
1、每组选定一条0.6-1.0Km的闭合水准环线,每人完成不少于一个测站上的观测、记录、扶尺、拉绳的作业。
2、计算环线测量成果表。 五、仪器及工具测量工具的使用
每组借用电子水准仪一套,数码水准尺一对,尺垫一副,50m测绳一根,记录板一块,自备铅笔,小刀和记录手薄。 5.1.仪器的使用
? (1)仪器安装在三脚架上之后,不论是否在观测,必须有人守护,禁止无关人员拨弄,避免路过的行人和车辆碰撞。
? (2)在阳光下观测,应撑伞防晒,雨天应禁止观测;对于电子测量仪器,在任何情况下,均应撑伞防护。 5.2 仪器的搬迁
? (1)在行走不便的地段搬迁测站或远距离迁站时,必须将仪器装箱后再搬。
? (2)近距离或在行走方便的地段迁站时,可以将仪器连同三脚架一起搬迁。先检查连接螺旋是否转紧,松开各制动螺旋,如为经纬仪,则将望远镜物镜向着度盘中心,均匀收拢各三脚架腿,左手托住仪器的支架或基座,右手抱住脚架,稳步行走。严禁斜扛仪器于肩上进行搬迁。
? (3)迁站时,应带走仪器所有附件和工具等,防止遗失。 5.3仪器的装箱
? (1)实验结束后,仪器使用完毕,套上物镜盖,将脚螺旋调至中段并使大致同高。一手握住仪器支架或基座,一手旋松连接螺旋使与脚架脱离,双手从脚架头上取下仪器。
? (2)仪器放入箱内,使正确就位,试关箱盖,确认放妥(若箱盖合不上口,说明仪器位置未放置正确,应重放,切不可强压箱盖,以免损伤仪器)后,再拧紧仪器各制动螺旋,然后关箱,搭扣,上锁。
? (3)清除箱外的灰尘和三脚架脚尖上的泥土。 ? (4)清点仪器附件和工具。
?? (1)皮尺的使用方法基本上与钢尺的使用方法相同,但量距时使用的拉力应小于使用钢尺时的拉力,皮尺沾水的危害更甚于钢尺,皮尺如果受潮,应晾干后再卷入盒内,卷皮尺时,切忌扭转卷入。
(2)使用水准尺和标杆时,应注意防止受横向压力,防止竖立时倒下,防止尺面分划受磨损。标杆更不能作棍棒使用。 六、实习步骤 6.1、作业步骤
二等水准测量中采用如下的观测程序: 往测奇数站的观测程序为:后前前后 往测偶数站的观测程序为:前后后前 返测奇数站的观测程序为:前后后前 返测偶数站的观测程序为:后前前后 6.2、观测操作程序: 1)、首先将仪器整平;
2)、照准后视水准尺,将望远镜调到最清晰。再按测量键。记录之
3)、旋转望远镜照准前视水准尺,将望远镜调到最清晰。再按测量键。记录之 6.3数据手薄记录手薄记录计算见表13
二等水准记录表
测站 前后视 标尺读数(m) 读数差/标尺读数(m) △h(mm) 后视 距 前视 距 视距 差 视距累计 差 备注 后视 前视 后-前 平均 高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