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6:16: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精细化整理

秦皇岛市实验中学 王东升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及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P4 (1)孔子思想和成就: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

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③教育贡献: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

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④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儒家学派开创者,儒学以《六经》为基本文献。 (2)孟子思想:①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

②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

(3)荀子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和“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③其思想吸收了各家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内容。

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诸子百家的代表和主张: 派别 主张或特点 代表 代表的思想 儒家 提倡“仁”、“礼”、“德治”、见上面 见上面 “仁政” 道家 ①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老子 ①“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本 ②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转化②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是无条件的 遥”为处世方法 ③阐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原则 ③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④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消极态度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影响了庄子 认为万物没有界限与差别,主张逍遥自得 古代文化 法家 ①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李悝 ①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从而法 增加国家田租收入 ②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②用严酷的刑罚确立新的政治秩序,以加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强君权。 起到重大作用。 商鞅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定爵; 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 韩非 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 吸收道家学说,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墨家 推崇夏朝政治,学习大禹刻骨墨翟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尙贤、尚同、非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乐、非命、节葬、节用。 牺牲精神。 认识论“三表法”和逻辑学“察类明故”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了解): ①阶级基础: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阶级、各阶层、各集

1

团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②社会基础:当时诸侯割据,统治者无法在文化上实行专制,而且为本国或本集团的兴起,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社会环境宽松。

③人才基础:私学的兴盛,打破了官府垄断文教的局面,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群“士”的形成;

④其他因素: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等 (3)百家争鸣的意义:

人教版必修三: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十院校《中国古代史》: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

张岂之主编的六卷本《中国历史》先秦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以后2000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外)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在认识学术文化发展规律方面,先秦百家争鸣也给了我们重要启示。

(或见人民版教材7页知识链接最后两句)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P9 (1)原因(了解):

①秦依法治国,却因暴政速亡;汉初实行黄老无为的方针,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解决不了王国势大、土地兼并等问题;

②战国以来各家学派出现融合趋势,董仲舒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创立新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要求,以文化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③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④儒家提倡仁政、倡导礼制,着眼于社会和统治的长治久安,适合国家正常发展的需要。(而汉初经济恢复后,国家生活逐渐转入正轨。)

(2)表现:

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

太学建立的意义:①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

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③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④使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入仕机会,一定改变大官富子嗣垄断教育局面;

⑤进一步推动了入学的传播和发展。

(3)影响:

①结束了各派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

②汉朝也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理学兴起的原因(了解)P13

①东汉末年以后,由于道教、佛教等思想的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②唐宋韩愈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③北宋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导致理学的产生。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或贡献:P14

①北宋周敦颐:构建了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

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②北宋邵雍:重新排列《周易》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③北宋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

宗旨和精神;

④北宋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认为天理的最高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核心也是“仁”。 ⑤南宋朱熹:理气关系:理先于气,理不离气;

修养论: 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审思明辨和格物致知。 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道掌握在儒家手里,儒家拥有敢于政治的天然权力、 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四书》集注 (3)陆王心学:P15

①特点: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人教版:强调

内心修养)

②意义:心学出现,标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③陆九渊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心即理也;

本心体悟、发明本心

④王守仁(阳明)主张: 灵明是天理、是本心、是良知;

灵明产生天地万物和社会人生,即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主张修养的关键是“致良知”,并强调“知行合一”。 (4)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即理学的特点和评价:

发展特点:①在传统儒学基础上,吸收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主张;(即“三教合一”)

②把儒家传统道德修养与对宇宙本原的探讨有机结合起来,(即将儒家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高度)使儒家思想深入到哲学层次,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③客观评价:(来自岳麓版教材:)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