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9 17:04: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

教材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经典篇章。它讲述的是孟子围绕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困惑,以形象的比喻分析其?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决?民加不多?的具体措施。这场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言语艺术。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文章,对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对孟子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并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等也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此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其中?王道之成?与?王道之始?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理解容易浅尝辄止,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唯有如此,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才能做到?透彻、清晰、深刻?。 教学依据 课程标准 教学技术标准 教学环境 教学建议 思路设计 重点是学习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掌握特殊文言句式;难点是学习孟子的?仁政?主张,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学法上,不仅要继续抓牢感性材料的积累,更要不断增强理性认识,注重学习方法的探讨研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前提下,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体会孟子雄辩的文风; 2、在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规律; 3、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 观目标 教学重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仁政’思想。 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 1.多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疏通文意;学会归纳语言规律。 3.借助景资料,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1)熟读课文。 前(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预(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习 导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孟子的文章,他的文章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而且很有气势,语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 今天,我们设再来学习一篇孟子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王珍彩 第 1 页 共 6 页

计 解释课题 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所加。?寡人之于国也?原句是?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古义为国君的自称谦词。?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于?,介词,与?国?合成介宾短语。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被尊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争夺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采纳。故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现存七章)。《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在政治上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之后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都以?四书?为命题依据之一。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加上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都是增加人口。因此,梁惠王必定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而忧心忡忡。 1 听录音朗读,注意节奏 。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a)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数罟(cùgǔ)不入洿(wū)池 养生丧(sàng)死无憾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2学生自读。 3 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4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5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梁惠王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寡。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 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曰:人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之于于:介词,对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 焉耳矣 ,都是,则移其民于于:到。河东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增强语气。河内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移其粟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于河内;河东凶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 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亦然亦然:也是这样。。察察:考察。邻国之政政:当权者。,无如无如:没有像……。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寡人之民不加多?加多?,何少:更少。加:更。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扩充兵员,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为好事。,更多。加,副词,更、再。也? 孟子对对:回答。曰:?王好战王好战:大王喜欢打仗。好:喜欢。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热衷于互相攻打和兼并。,请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以战喻喻:打比方,作说明。。填填:拟声词,模拟鼓声。然鼓之鼓之:敲起鼓来。鼓,动词,击鼓。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下文?树之?的?之?用法相同。敲起鼓,兵刃既接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开始。兵,兵器、武器。刃,刀、刀剑等。既:已经。接,接触、交锋。,来,发动进攻。古人击鼓进攻,鸣锣退兵。弃甲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曳兵而走弃甲曳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曳,ya,拖着。走:跑,这里指逃跑。。或或:有的人。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以:凭着,借口。五十步笑笑:耻笑,讥笑。百步,则则:连词,那么。何如何如:怎曰:?不可,直直:通?只?是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曰:?王么样。??,只是,不过。不百步耳,。亦走也。如如:如果。知此,则则:连词,就。无无:通?毋?,不要。望望:希望。民之多于于:比。邻国也。 ?不违违:违反,耽误。这里指耽误。农时时:季节。不违农时: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谷谷:粮食的统称。不可胜数罟数罟:密网。不入洿洿:深。池数罟不入洿池:这是为了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数,cù,密。罟,gǔ,网。洿,wū,深。,胜:完全,尽。食吃不完也;《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王珍彩 第 2 页 共 6 页

写作背景 基础积累 理解文本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锛子。斤:与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横。斤以时以时:按一定的季节。时:时令季节。砍伐树木宜于在草木凋落,生长季节过后材木不可胜用,是使的秋冬时节进行。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鳖:biē,甲鱼或团鱼。不可胜食,民养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无憾憾:遗憾。也。养生丧死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无憾,王道王道:?五亩五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与当时诸侯奉行的以武力统一天下的?霸道?相对。之始始:开端。也。亩:先秦时五亩约合现在一亩二分多。之宅,树树:给……种植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穿。帛矣。 鸡豚豚:tún,小猪。狗彘彘:zhì猪。之畜畜:xù,,无无:通?毋?七十者可畜养。,不要失失:与下文的?夺?均为?错过?意。其时,以食肉矣。百亩之之:助词。田百亩之田:古代实行井田制,一个男劳动力可分得耕田一百亩。,勿夺夺:失,违背。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庠序:都指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庠序:古代的乡学。《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家?,这里指?闾?,二十五户人共住一巷称为闾。塾,闾中的学校。党,五百户为党。庠,设在党中的学校。术,同?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序,研读课文 之教教:教化,申申:反复陈述。之以孝悌孝悌tì: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之义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意思是,年轻人知道孝敬老人,都来代劳了。颁道理。。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黎民:百姓。不饥不寒,然而然而:这样(如此)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却。不王王:这里用作动词,为王,称王,也就是使天下百姓归顺。者,未之有也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之,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狗彘食食:动词,吃。人食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检:通敛。制止、约束。,涂涂:通?途?寒,然而不王者?。,路上。有饿莩饿莩:饿,人死,则曰:‘非我也,岁岁:年成。也。’是何死的人。莩,piǎo,同?殍?,饿死的人。而不知发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兵:兵器。也’?王无无:通?毋?斯斯:则、那么。天,不要。罪罪:归咎,归罪。岁,下之民至至:到,这里指归顺。焉。? 师生课堂讨论 1、孟子和梁惠王谈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明确:中心问题是:梁惠王向孟子问政:?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而?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即:梁惠王自已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了,可为什么人口劳力却没有增多? [参考答案]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2、根据议论文的结构,找出连接全文层次的三个关键句,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第一部分(第一段):问政: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写梁惠王的两个疑问:救民行惠,却不能强国。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段 孟子对曰…多于邻国也):议政: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用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揭示梁惠王做法实际上与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指望人口劳力比邻国多是不可能的。孟子设喻指明梁惠王有过失,虽行小惠却不能行王道而养其民,故难强国。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第七段):议政:民加多的措施: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终会使天下归服。 孟子具体说明?仁政?的具体内容。 3.孟子回答梁惠王问题时从几个方面进行回答? 明确:从两方面回答了梁惠王的的问题。 首先指出?民不加多?问题的症结(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指望人口劳力比邻国多是不可能的。 然后向梁惠王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使?民加多?的措施: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终会使天下归服。 明确:课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有两层: ①仁政之初,实行保民政策:不违农时,保护鱼类,按时砍伐,使民有其食。 ②行政之成,实行教民政策:鼓励养蚕,繁兴六畜,生产粮食,兴办教育,使民养成高尚道德。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设在遂中的学校。国,京城。学,大学。庠,xiánɡ。《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王珍彩 第 3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