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域人工湿地水质改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13:27: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从2000年开始,省环保局大力推进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全省17市全部编制并实施了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规划。事实证明,正在我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实施的小流域污染控制思路和“治、用、保”并举的策略是科学可行的,如今南四湖流域各河流的入湖水质已开始出现改善。

3.2项目建设的规划符合性

3.2.1符合《**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要求

《**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要求 :“鲁中南山地丘陵生态区包括济南、淄博、**、潍坊、济宁、泰安、莱芜、临沂的全部或部分区域。该区水热充足,地貌类型多样,已形成**粮、油、干果、烤烟等生产基地,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本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是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持。”“加快自然保护区和河流源头功能保护区建设;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控制水土流失;加快建立自然湿地的普查与信息管理系统,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加强污染综合治理,增加生态用水,逐渐恢复湿地四季有水、河水清洁、生物多样的自然特征”。

3.2.2符合**市生态市建设规划

**市生态市建设规划要求:完成南水北调**段水污染防治工程任务,基本解决调水沿线水污染问题;实施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全面推进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

专业资料

3.2.3符合**区生态区建设规划

结合**区实际,确定农业发展模式为:多种经营生态农业模式。 通过建立畜禽养殖小区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把农户散养的畜禽养殖逐步集中,合理规划,使畜禽养殖规模与周围种植面积相配套,保证消纳畜禽养殖粪便。要按生态农业思路,把畜牧养殖场与农田、鱼塘、园地一并规划。实行农牧结合,就近利用田、园、塘消化处理畜牧场粪肥水,解决田、园、塘有机肥。 3.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湿地是由水、永久性或间歇性处于水饱和状态下的基质以及水生生物和水生植物所组成,是一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大活性、处于水陆交接带的复杂的生态系统。作为多种生物的重要栖息地,湿地系统具有保持水体、蓄洪防涝、净化水质、降解环境污染物等多种功能,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和重要遗传物质(基因库)的贮存地。

x河河道走廊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就是采用人工的方式恢复河道两侧和河道内的生物的生境,建设湿地,利用湿地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对水中的污染物进一步进行降解、净化。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地降解水污染物,改善x河水质,增加x河的环境容量,而且可以恢复x河的自然生态,确保x河出境水质的长期稳定。同时,通过河道生态恢复及附属景观设施的建设开发旅游资源,对于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减轻自然灾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镇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专业资料

x河胜利桥出境水质CODCr为37 mg/L,仍然不能满足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的要求。只有在实施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处理以后,才能实现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的要求。

可见,河道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是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流域“治、用、保”综合治理思路的关键环节之一。

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已于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工建设,南四湖作为南水北调东线重要的输水通道和调蓄湖泊,其汇水河流x河也面临着严峻而紧迫的治污任务。该工程的建设是南水北调东线小流域“治、用、保”综合治理思路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净化河流内污染物、恢复河流生态功能的有效手段。

鉴于x河流域治污任务的紧迫性和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的极端重要性,充分利用x河河道走廊,恢复河流生态功能,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水质安全保障目标的顺利实现。

专业资料

第四章 国内外相关领域技术基础

随着我国工农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用水量急剧增加,污水排放量相应增加,导致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目前有50%的河流和80%以上的湖泊受到污染,许多湖泊已达不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受污染水体的综合治理和修复已刻不容缓。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进行反思,都在对河流进行回归自然的改造。90年代以来,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瑞士、奥地利等国纷纷大规模拆除了以前人工在河床上铺设的硬质材料,恢复河道原有蜿蜒状况,增强河流的自净能力。保持河道的自然环境就是最大限度地利于动植物资源的自然属性、发挥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如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保持水质、变水资源的无效蒸发与渗漏为植物的有效蒸腾、生物的净化过滤补给地下水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修建生态河堤,恢复水体中、河岸水边植物群落与河畔林,已成为生态河堤建设在国际上发展的总趋势。 4.1生态恢复技术

4.1.1国内外天然湿地生态恢复研究概况

湿地的生态恢复是针对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而进行的,因而取决于湿地生态特征的变化。湿地生态特征的变化是指湿地生态过程及功能的削弱或失衡,包括湿地面积变化、湿地水文条件改变、湿地水质改变、湿地资源的非持续利用及外来物种的侵入等多种类型。上述变化都可能导致湿地的退化或消失。

专业资料

莱茵河流域是欧洲人口最稠密、污染最严重的流域。为了恢复莱茵河下游河漫滩(湿地)的功能,拟将夏季的堤坝拆除,以使洪水能够顺畅流动,从而改善水质和动植物群落。同样地,为了防洪、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改善水质等,拟恢复莱茵河上游以前河漫滩(湿地)的天然性。

近20年来,我国对东湖、巢湖、太湖、洪湖、保安湖、鸭儿湖、白洋淀等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控制和湖滨湿地生态恢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三江平原是我国平原区沼泽面积最大、最集中的地区,自建国以来经过40多年的开发,湿地面积减少了近340万ha,湿地垦殖率达64%。

在云南洱海湖滨带的生态恢复研究中,基于物理基底设计、生物种群选择、生物群落结构设计、节律匹配设计和景观结构设计等原则,采用生境和生物对策,提出了滩地模式、河口模式、陡岸模式、鱼塘模式、农田模式、堤防模式等6种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模式,归纳了湖滨湿地工程技术、水生植被恢复工程技术、人工浮岛工程技术、仿自然型堤坝工程技术、人工介质岸边生态净化工程技术、防护林或草林复合系统工程技术、河流廊道水边生物恢复技术、湖滨带截污及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林基鱼塘系统工程技术等9项湖滨带生态恢复技术。 4.1.2湿地生态恢复理论

湿地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是恢复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

专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