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6:21: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1.早稻浸种催芽时用温水淋种和翻堆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就是控制温度和通气,使呼吸作用顺利进行。否则谷堆中部温度过高就会引起“烧芽”现象。 12.粮食贮藏时为什么要降低呼吸速率?
因为呼吸速率高会大量消耗有机物;呼吸放出的水分又会使粮堆湿度增大,粮食“出汗”,呼吸加强;呼吸放出的热量又使粮温增高,反过来又促进呼吸增强,同时高温高湿微生物迅速繁殖,最后导致粮食变质。
第五、六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代谢及其分配和运输
一、名词解释
1.质外体:是一个开放性的连续自由空间,包括细胞壁、胞间隙及导管等。 2.共质体:是通过胞间连丝把无数原生质体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 3.胞间连丝:是贯穿胞壁的管状结构物内有连丝微管,其两端与内质网相连接。 4.代谢源:指制造并输送有机物质到其他器官的组织、器官或部位。如成熟的叶片。
5.代谢库:指植物接纳有机物质用于生长、消耗或贮藏的组织、器官或部位。如发育中的种子、果实等。
6.转移细胞:一种特化的薄壁细胞,其功能是进行短距离的溶质转移。这类细胞的细胞壁凹陷以增加其细胞质膜的表面积,有利于物质的转移。
7.有机物的装卸:同化物质从筛管周围的源细胞进入筛管和筛管内的同化物质进入到库细胞的过程。已有实验证明,同化物质进入筛管和流出筛管是一个主动过程,故称装卸。
8.比集运量:指有机物质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韧皮部横切面积的量。 二、填空题
1.植物体内有机物的长距离运输的部位是 ,运输的方向有 和 两种。韧皮部 双向运输 横向运输 2.筛管中含量最高的有机物是 ,而含量最高的无机离子是 。蔗糖 K+ 3.叶肉细胞中的糖分向韧皮部装入是 浓度梯度进行的。逆着
4.有机物在筛管中随液流的流动而流动,而这种液流流动的动力,则来自于输导系统两端的 。压力势差
5.证明植物体内有机物的途径可采用 和 两种方法。研究有机物运输形式最巧妙的方法是 。环剥法 同位素示踪法 蚜虫吻刺法
6.无机磷含量对光合产物的运转有调节作用,源叶内无机磷含量高时,则促进光合初产物从 到 的输出,促进细胞内 的合成。叶绿体 细胞质 蔗糖
7.就源库间关系看,当源大于库时,籽粒增重受 的限制,库大于源时,籽粒增重受 的影响。籽粒本身容积 同化物供应不足
8.从同化物运输与分配的观点看,水稻的结实率主要取决于 ,而籽粒的饱满程度主要取决于 。 花粉形成期和开花期限同化物质供给水平 灌浆期同化物质供给水平 三、选择题
1.无数原生质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是依靠( )
17
A.微纤丝 B.胞间连丝 C.微管 2.植物筛管汁液中占干重90%以上是( )
A.蛋白质 B.脂肪 C.蔗糖 3.细胞间有机物质运输的主要途径是( )
A.质外体运输 B.共质体运输 C.简单扩散 4.蔗糖转变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 )
A.磷 B.铁 C.锌
5.无论是细胞质泵动学说还是收缩蛋白学说,都认为有机物运输需要:( ) A.充足水分 B.适宜的温度 C.消耗能量 6.禾谷类作物拔节期之前,下部叶子的同化物主要供应:( ) A.幼叶 B.幼芽 C.根部
7.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是增加经济系数,增加经济系数的有效途径则是:( ) A.适当地降低株高 B.减少氮肥 C.增施磷肥
8.植物体内同化物运输速率对光合作用的依赖是间接的,主要起控制作用的是:( ) A.光照的强弱 B.叶内蔗糖浓度 C.温度的高低 9.IAA对有机物质的运输和分配有:( )
A.抑制作用 B.促进作用 C.很小的作用 10.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速率一般是白天:( )
A.快于晚上 B.慢于晚上 C.与晚上相当
四、是非判断与改正
1.有机物运输是决定产量高低和品质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 )(?) 2.韧皮部中的物质不能同时向相反方向运输。( )(?)可以同时 3.从叶肉细胞把同化物装载到韧皮部的细胞是消耗代谢能的。( )(?) 4.筛管中液流流动是由于输导系统两端的衬质势差而引起的。( )(?)压力势差 5.随着作物生育时期的不同,源与库的地位也将因时而异。( )(?)
6.如将穗剪去,则可观察到叶片光合速率的降低和淀粉在叶片内的迅速累积。( )(?)五、问答题
1.同化物是如何装入与卸出筛管的?
18
同化物向韧皮部的装载是一种分泌过程,由于筛管膜内外,存在电化学势差,膜外的质子浓度高,膜外的H+会向膜内转移,蔗糖在膜上蔗糖载体作用下,将伴随H+一同进入膜内,进入筛管。同合物的却出过程,即由筛管将蔗糖卸入到消耗细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蔗糖先卸入自由空间,被细胞壁束缚的蔗糖酶分解后,穿过质膜进入细胞质,重新合成蔗糖,再转入液泡中。另一种方式是蔗糖进入自由空间,不被水解,直接进入消耗细胞,被胚乳吸收。 2.蔗糖是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主要形式,缘由何在?
(1)蔗糖有很高的水溶性,有利于在筛管中运输。(2)具有很高的稳定性适于从源运输到库。(3)蔗糖具有很高的运输速率,可达 100cm /h。 3.温度对有机物运输有什么影响?
温度太高,呼吸增强,消耗一定量的有机物,同时原生质的酶开始钝化或受破坏,所以运输速度降低。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呼吸作用减弱,影响运输过程所必需的能量供应,导致运输变慢。 4.硼为什么能促进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运输?
因为硼能与糖结合成复合物,这个复合物是极性分子,有利于通过质膜以促进糖的运输。 5.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分配规律如何?
有机物的运输分配是受着供应能力,竞争能力和运输能力三个因素影响的。(1)供应能力:指该器官或部位的同化产物能否输出以及输出多少的能力,也就是“代谢源”把光合产物向外“推”送力的大小。(2)竞争能力,指各器官对同化产物需要程度的大小。也就是“代谢库”对同化物的“拉力”大小。(3)运输能力,包括输出和输入部分之间输导系统联系、畅通程度和距离远近。在三种能力中,竞争能力是主要的。 6.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分配的特点如何?
(1)光合产物优先供应生长中心,如孕穗期至抽穗期,分配中心为穗及茎。(2)以不同叶位的叶片来说,其光合产物分配有“就近运输”的特点。(3)还有同侧运输的特点。(4)光合产物还具有可再分配利用的特点。 7.简述作物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
源是制造同化物的器官,库是接纳同化物的部位,源与库共存于同一植物体,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作物要高产,需要库源相互适应,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库大会促源,源大会促库,库小会抑制源,源小库就不能大,高产就困难。作物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有三种类型:(1)源限制型;(2)库限制型;(3)源库互补型,源库协同调节。增源与增库均能达到增产目的。
8.何谓压力流动假说?实验依据是什么?该学说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由德国人明希提出来的(30年代),这个假说的基本点是:有机物质在筛管内的流动是由于筛管的两端(即供应端和接纳端)之间所存在的压力势差推动的。压力势在筛管内是可以传导的,因而就产生了一个流体静压力,这种压力推动筛管的溶液向输出端流动。
实验证据是:(1)溢泌现象,表示有正压力存在;(2)筛管接近源库的两端存在浓度梯度差。(3)植物生长素的运输只能随筛管内物质集体流动;(4)用蚜虫吻刺法直接测定筛管中液流速度,约为 100cm /h。
不足之处:(1)无法解释筛管细胞内可同时进行双向运输;(2)物质集体快速流动所需的压力势差,远远大于筛管两端由有机物浓度差所引起的压力势差。
第七章 植物体内的细胞信号转导
一、基本概念
1.植物细胞信号转导:指植物感受、传导环境刺激的分子途径及其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调控基因的表达和生理生化反应。
19
2.细胞受体:指存在于细胞表面或亚细胞组分中的天然物质,可特异地识别并结合化学信号物质-----配体,并在细胞内放大、传递信号,启动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导致特定的细胞反应。
3.钙调素:为广泛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中的一类钙依赖性的具有调节细胞内多种重要酶活性和细胞功能的小分子量的、耐热的球状蛋白。 二、问答题
简述细胞受体的类型和基本特征。 (1) 细胞受体的类型:
(A) 细胞内受体:存在于亚细胞组分(如细胞核等)上的受体; (B) 细胞表面受体:存在细胞表面(如细胞膜等)上的受体. (2)细胞受体的基本特征:
(A)高度特异性:只与其特定的信号物质(配体)结合并触发反应; (B)高亲和力:与配体的结合能力强; (C)可逆性:与配体的结合是可逆的。 2. 简述钙调素的作用方式。
(1)直接与靶酶结合,诱导靶酶的活性构象,从而调节酶活性;
(2)与Ca2+结合,形成活化的Ca2+ . CaM复合体,然后再与靶酶结合将靶酶激活。
第八章 植物生长物质
一、名词解释
1.植物生长物质:是一些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包括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2. 植物激素:指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并从产生之处运送到别处,对生长发育起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3.植物生长调节剂:指一些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人工合成的物质。 4.极性运输:只能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过来运输。 5.激素受体:是能与激素特异结合,并引起特殊生理效应的物质。
6.燕麦试法:是用琼胶收集燕麦胚芽鞘尖端的物质进行生长素含量的生物测定方法。具体作法是将几个切下的胚芽鞘尖放在琼胶块上,然后将琼胶切成许多小块,入在黑暗中生长的胚芽鞘茎的一侧,胚芽鞘则会受琼胶中所含的生长素的影响而发生弯曲。在一定范围内,生长素浓度与燕麦去尖胚芽鞘的弯曲度成正比。
7.燕麦单位:使燕麦胚芽鞘弯曲10oC(22-23 oC和92%的相对湿度下)2立方毫琼脂小块中的生长素含量。
8.三重反应:乙烯可抑制黄化豌豆幼苗上胚轴的伸长生长;促进其加粗生长;地上部分失去负向地性生长(偏上生长)。 9.靶细胞:与激素结合并呈现激素效应部位的细胞。大麦糊粉层细胞就是GA作用的靶细胞。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