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复习全部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氧族元素环境保护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12:43: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09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氧族元环境保护

1.(09年福建理综·7)能实现下列物质间直接转化的元素是

单质+O2氧化物+H2O+NaOH或HCl酸或碱盐

C.铜

D.铁

A.硅 答案:B

B.硫

2.(09年广东化学·8)广州将于2010年承办第16界亚运会。下列措施有利于节能减排、

改善环境质量的有

①在大亚湾核电站已安全运行多年的基础上,广东将继续发展核电,以减少火力发电带来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问题

②积极推行“限塑令”,加快研发利用二氧化碳合成的聚碳酸酯类可降解塑料 ③加速建设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促进珠三角城市一体化发展,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④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广可利用太阳能、风能的城市照明系统 ⑤使用生物酶降解生活废水中的有机物,使用填埋法处理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

A.①②③④ 答案:A

3.(09年广东理基·26)下列措施不符合节能减排的是

A.大力发展火力发电,解决广东电力紧张问题 B.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居民提供生活用热水 C.用石灰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脱硫,并回收石膏

D.用杂草、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在沼气池中发酵产生沼气,作家庭燃气 答案:A

4.(09年山东理综·13)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A.明矾[KAl(SO4)2·12H2O]在水中能形成Al(OH)3胶体,可用作净水剂

B.①②⑤

C.①②④⑤

D.③④⑤

B.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不可能与氧气发生反应 C.浓H2SO4有强氧化性,不能与Cu发生剧烈反应

D.将SO2通入品红溶液,溶液褪色后加热恢复原色;将SO2通入溴水,溴水色后加热

也能恢复原色

答案:A

5.(09年上海化学·1)下列措施不能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是

A.利用太阳能制氢燃料 C.利用潮汐能发电 答案:B

6.(09年四川理综·7)下列有关物质检验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D 答案:B

7.(09年重庆理综·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SO2具有还原性,故可作漂白剂

B.Na的金属活性比Mg强,故可用Na与MgCl2溶液反应制Mg C.浓硝酸中的HNO3见光会分解,故有时在实验室看到的浓硝酸呈黄色 D.Fe在Cl2中燃烧生成FeCl3,故在与其它非金属反应的产物中的Fe也显+3价 答案:C

8.(09年四川理综·26)(16分)

过氧化氢是重要的氧化剂、还原剂,它的水溶液又称为双氧水,常用作消毒、杀菌、漂白等。某化学兴趣小组取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准确测定了过氧化氢的含量,并探究了过氧化氢的性质。

Ⅰ.测定过氧化的含量 请填写下列空白:

(1)移取10.00 m密度为ρ g/mL的过氧化氢溶液至250mL (填仪器名称)中,

实 验 操 作 及 现 象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实 验 结 论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用家用汽车代替公交车 D.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

向某溶液中加入2滴KSCN溶液,溶液不显红色。该溶液中一定含有Fe2再向溶液中加入几滴新制的氯水,溶液变为红色 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 将少量某物质的溶液滴加到新制的银溶液中,水浴加热后有银镜生成 该气体一定是SO2 该物质一定属于醛类 加水衡释至刻度,摇匀。移取稀释后的过氧化氢溶液25.00mL至锥形瓶中,加入稀硫酸酸化,用蒸馏水稀释,作被测试样。

(2)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被测试样,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下,请将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及化学式填写在方框里。

MnO4+-

H2O2+H=+

Mn2++

H2O+ (3)滴定时,将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注入 (填“酸式”或“碱式”)滴定管中。滴定到达终点的现象是 。

(4)复滴定三次,平均耗用c mol/L KMnO4标准溶液V mL,则原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为 。

(5)若滴定前滴定管尖嘴中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则测定结果 (填“偏高”或“偏低”或“不变”)。

Ⅱ.探究过氧化氢的性质

该化学举小组根据所提供的实验条件设计了两个实验,分别证明了过氧化氢的氧化性和不稳定性。(实验条件:试剂只有过氧化氢溶液、氯水、碘化钾演粉溶液、饱和硫化氢溶液,实验仪器及用品可自选。)

请将他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填入下表: 实 验 内 容 验证氧化性 实 验 方 法 实 验 现 象 验证不稳定性 答案:I.(1)容量瓶

(2)2 5 6 2 8 502

(3)酸式 滴入一滴高锰酸钾溶液,溶液呈浅红色,且30秒内不褪色 (4)

17cV 200?(5)偏高

II.(各1分,共4分) 实验内容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