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1:58: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 春

知识与技能

学会体会本文从不同侧面描绘的春景之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并加以欣赏。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理清文章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春的热爱之情。

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排比、比喻、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难点

1.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朱自清的画像。 2.江南春季的图片。

2课时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

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刚才说的都是古人对“春”的描绘,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今人是如何称颂“春天”的。请打开课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春》(板书课题)。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朱自清的创作以散文与诗歌为主,其中又以散文成就最高,其散文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1.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1)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 (2)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2.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3)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这种心情? 四人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全班交流。

(1)《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着力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

(2)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盼春。“盼望”、“来”、“近”。

1.盼春:请同学朗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作者期盼的语气。 (1)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修辞?

拟人和反复。

(2)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吗?

通过这样一种叠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不仅表达了自己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地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向你走来,一种欣喜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2.绘春: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朗读第2自然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

(2)从这一段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先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作者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

(3)这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和排比。

排比: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用: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过渡:这一段是作者在描绘春天时的总写,他用非常概括的语言勾画出了春天的整体景观。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要对春天进行仔细地观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春天的美,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春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3~7自然段,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分别以哪一种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

展现了五幅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1)春草图,请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

①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草图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 质感:嫩嫩的。写出了小草柔嫩的特点。

颜色:绿绿的。用绿色来象征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