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4:51: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与监管的探讨
——基于美国伊利诺斯银行危机的启示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美国大陆伊利诺斯银行遭遇的流动性危机,分析了该银行流动性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美国监管当局对此次危机的处理方式,着重探讨了此次危机对我国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和监管的启示。
关键词:流动性危机伊利诺斯银行金融监管启示
一.伊利诺斯银行危机简介
自1964年成立以来,作为美国十大银行之一的大陆伊利诺斯银行坐拥420亿美元资产,与花旗银行、大通哈曼顿银行一样,是货币中心银行,巅峰期该行在跨国银行中列第六位(按资产规模排序),是国内最大的商业和工业贷款人。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该行的最高管理层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信贷扩张计划——成为对美国工商业的最大贷款者。该计划允许信贷员发放大额贷款,为赢得顾客信贷员给出的贷款利率往往低于其他的竞争对手。于是,该银行的贷款总额迅速膨胀,从1976至1981年的5年间,大陆伊利诺斯银行的贷款额以每年19.8%的增长,而同期美国其他几家最大银行的平均贷款增长率仅为14.7%。在利润方面,大陆伊利诺斯银行也高于其他竞争银行的平均数。然而急剧的资产扩张却蕴含着潜在的危机。至1984年初,大陆伊利诺斯银行因坏账过多以及资金无保险的存款人和一般债权人的挤兑而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同年,该行不得不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借入36亿美元来填补流失的存款,以维持必要的流动性。与此同时,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也向公众保证该行的所有存款户和债权人的利益将得到完全保护,并宣布将和其它几家的银行一起向该行注资。但是,上述措施并没有立即化解大陆伊利诺斯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存款还在继续流失,该银行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共损失了150亿美元的存款。1984年7月,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开始接管该银行,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才得以帮助大陆伊利诺斯银行度过危机。
- 1 -
二.伊利诺斯银行流动性危机产生的原因
2.1激进的发展策略
在1974年开始,伊利诺斯银行实施了致命的发展策略——迅速扩大资产规模。从1974年到1981年期间,这家银行的资产规模以每年平均13%的速度增长,比美国其他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长速度都快,到了1984年,其资产规模达到451亿美元成为美国第六大银行。为了迅速扩张市场份额,伊利诺斯银行实施了激进的贷款政策。即1976年,该银行取消了信贷委员会贷款审批程序,扩大了每个信贷员的贷款权限,放松了对信贷业务的监控额贷后检查,这种策略的目的在于给信贷员更多的灵活性以便抓住有利的贷款机会,鼓励信贷员动作迅速,发放更多贷款。但是急剧的扩展导致贷款质量的恶化,买下了定时炸弹。
其管理层的错误在于,放松标准以赢得业务,管理层强调数量而不是质量,将贷款发放权下放给了缺乏经验的信贷官员,过度追求新贷款而放弃正确的贷款程序和信贷标准。美联储稽核局的官员发现了这个问题要求其加强对贷款业务的监控,改善内部控制系统。1981年美联储稽核局官员重点检查了伊利诺斯银行的能源和房地产贷款。发现24亿美元(共计375笔)的贷款已经一年没有进行贷后检查,其中55笔贷已经两年没有进行贷后检查。
2.2流动性管理策略不合理
伊利诺斯银行资产规模迅速扩张,它的资金来源不是储蓄存款为主,而是依靠同业拆借。1976年美联储稽核局官员指出了这家银行流动性管理策略的错误,并且还指出了这家银行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的问题。
该行的营业地点设在芝加哥的金融区,根据该州的法律,银行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这就使得该银行的个人存款额仅占其负债总额的10%—12%。其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没有存款保险的大额公司存款和存单、欧洲美元和附属债务等形式的资金。通常,银行通过吸引大量的零售存款来为其贷款业务融资。然而,大陆伊利诺斯银行只有有限的零售客户,部分原因是由于联邦和当地银行的监管限制了其设立分支网点的能力。
这意味着伊利诺斯开始越来越依赖批发货币市场的融资,事实上,至1981年,大陆伊利诺斯银行的大多数资金都来自于联邦基金,以及通过在批发货币市场出
- 2 -
售短期大额存单来融资,只有20%的资金来自于传统零售存款。该银行的融资战略意味着大陆伊利诺斯银行的融资受到批发融资市场对其过分集中于能源工业和欠发达地区的敞口风险的解读。
随着市场参与者越来越担心大陆伊利诺斯银行的长期偿付能力,该银行开始觉察到其融资战略中内在的流动性压力。大陆伊利诺斯银行发现,因为批发货币市场上的国内买方对其不再青睐而使得它在大额存单上付出了相对较高的利率。因此,该银行越来越多的通过国外欧洲美元货币市场融资来寻求出路,但要支付相对较高的利率。然而,这就压低了银行的利润率并使其更易受到在国际市场上有可能发生的任何关于其资信的传言影响。
2.3贷款的组成结构不合理
大陆伊利诺斯银行的客户主要是工商企业,而它的许多同行的业务则比较多元化,包括大量零售业务。这意味着大陆伊利诺斯银行需要在贷款承保和资产风险管理方面成为商业信用风险管理的专家。而当银行集中向某一行业发放贷款的话,就相当于是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比较集中。
20世纪70年代后期,大陆伊利诺斯银行在自己认定擅长的能源行业努力开拓业务。其能源贷款占贷款总额的20%,占工商贷款总额的47%。在1979-1980年间,这家银行的能源贷款几乎翻了一番,1981年,能源贷款余额又提高了50%。
1982年3月美联储稽核局官员进行季度检查时,指出目前能源行业已经出现萧条迹象,建议伊利诺斯银行削减能源方面的贷款,但是该银行认为能源行业的萧条只是暂时的。直到1982年8月爆发了能源危机,伊利诺斯银行的能源贷款全部变成了呆滞贷款。其利润从1981年2.36亿美元暴跌到1982年7200万美元。
三.美国银行监管部门采取的措施
伊利诺斯银行发生流动性危机后,美国银行监管当局(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货币监理署、美联储)认为让伊利诺斯这样的大银行倒闭会严重威胁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因此决定对该行予以挽救。
- 3 -
3.1保持货币市场稳定
拯救该行的第一个措施是保持货币市场的稳定,通过建立公众对该行的信任而使该行能在货币市场上继续出售可转让定期存单或借入资金。措施如下: 1) 摩根保证信托公司牵头筹集45亿美元贷款额度。
2) 美联储要求该行170亿美元资产存入美联储作为今后借款的抵押品。 3) 联邦保险公司为该行所有存款者(无论额度大小)提供担保。 4) 联邦保险和7家银行联合注资20亿美元。 5) 美联储保证继向该行提供贴现窗口借款。
3.2彻底的财务整顿
事实证明,美国银行监管当局的一揽子拯救措施只是权宜之计,伊利诺斯银行的存款仍在继续流失,仅2个月内该行的存款流失就达约150亿美元。1984年7月26日,美联储和伊利诺斯银行董事会讨论提出财务整顿、重组伊利诺斯银行的方案。9月26日,银行股东大会批准了这个方案,该方案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交易使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成为该行的所有者,具体的做法是:
1)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立即购买伊利诺斯银行20亿美元的有问题贷款(按账面
价值),并承担该行在联储的20亿美元的债务。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立即把10亿美元贷款作为损失冲销,相应把该银行资本金的账面价值降低到8亿美元。 2) 伊利诺斯银行有权在以后3年内出售另外的15亿美元的非正常贷款。 3)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购买伊利诺斯银行新发行的10亿美元的优先股,并将其
转换成1.6亿股普通股。伊利诺斯银行4 000万股股票的持有者把他们的股票换成新组建的持股公司的股票,这家公司持余下的4 000万股股份。这样,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就立即拥有了该行80%的股份。
4)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因购买有问题贷款而受损,所以它有权购买新持股公司的
4 000万股股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总损失包括支付给联储的利息费用和托收成本,将在5年以后计算。
5) 伊利诺斯银行的现有股东每持有一份股票,就有权购买该行的一份股票,如
在60天内购买,每份价值为4.5美元,如在60天以后购买,价格为6美元。
- 4 -
四.伊利诺斯银行危机对我国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4.1银行须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
伊利诺斯银行提出“大跃进式”的高速度发展策略超出了银行的财务实力和管理能力,实行这种策略的结果造成银行资产质量迅速恶化,为银行埋下了定时炸弹。因此,我国银行业应引以为戒,制定出合理的发展策略,不能够盲目追求资产的增值,而带来更大的风险。
4.2制定正确的流动性管理策略
由于伊利诺斯银行融资结构的特殊性,其吸收的个人存款比例较低,其资金来源严重依赖于货币市场。正确的流动性管理策略是流动性储备以内部资金来源为主,外部资金来源为辅,同业拆人与各项储蓄存款的比例不能超过4%。行陷人流动性危机。错误的流动性管理策略是导致伊利诺斯银行危机的直接原因。在同一时期,美国美洲银行也由于能源贷款成为不良贷款而陷人困境,同业银行也取消了美洲银行的同业拆借额度。但是,美洲银行一直坚持正确的流动性管理策略,依靠自身雄厚的零售储蓄存款基础渡过了这次危机。
对于我国而言,银行应于日常经营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和环境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流动性策略,加强对行内资金期限、资金余缺及头寸调剂的管理,减小收支不平衡情况的发生,提高行内资金应用效率。同时可将同业拆借的使用频率纳入考评,能够减少管理者对他的依赖性,从自身的资金角度提高银行流动性管理能力。
4.3贷款结构合理化多元化
伊利诺斯银行发生流动性危机的直接原因在于,其主要的贷款业务领域即能源领域出现萧条,直接导致了大量的呆账,因此中国银行应引以为戒,进行多元化的贷款业务,分布到不同的行业领域内,合理的分散风险。
4.4严格信贷管理制度
过于宽松和激进的信贷政策是导致伊利诺斯银行贷款质量迅速恶化的祸根。银行的收益和风险是相辅相成的,银行的收益越大,银行承受的风险越大。如果银行只注意借款企业的盈利性,忽视借款企业的风险,那么,银行承受的贷款风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