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双膜理论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4 0:19: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双膜理论》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授课人数 教材分析 化工单元操作 中职二年级学生 48人 课 题 课 型 课 时 双膜理论 理论课 1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学生能了解双膜理论的模型,掌握双膜理论的基本论点。 2.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学生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积极寻求答案,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双膜理论的基本论点 双膜理论的模型 教学以PPT展示、黑板讲授相结合为主,启发、提问、讨论等多种方法方式 相结合。 课1.全班分为8个学习小组,选好小组长; 前2.多媒体课件ppt; 准3.预习课本有关“双膜理论”的内容。 备 教学过程

1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复习回顾 导入新知 学生回答: 复习: 1.传质的基本方式有哪些? 2.吸收过程是溶质由气相向液相转移的导入: 吸收过程的基本理论是双膜理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双膜理论。 分子扩散和涡流扩散。 吸收过程的三个步骤: (1) 溶质由气相主体扩散至两 (2) 溶质在界面上溶解(通过界面的传质); (3) 溶质由相界面液相侧扩散至液相主体(液相内传质)。 1. 双膜模型 引导学生分析双膜模型 学生描述:小组代表发言 双膜模型的基本结构 相际传质过程,可分为哪三个步骤? 相界面气相侧(气相内传质); 讲授新知 2.双膜理论基本论点 (1)气液两相间有一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存在稳定的气膜和液膜层,溶质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二膜层。 学生结合双膜理论模型背诵双膜理论的基本论点: (2)相界面上的气、液两相互成平衡,即pi = f(ci)。 (3)气、液两相主体中,流体充分湍动,溶质主要以对流扩散的形式传质,没有 2

任何形式的扩散阻力,即认为两相主体中浓度梯度为零,扩散阻力全部集中在两个膜层内。 3.结论: 根据双膜理论,吸收质必须以分子扩散的方式从气相主体先后通过此两薄膜而进入液相主体。所以,尽管气、液两膜很薄,两个膜层仍为主要的传质阻提问:双膜理论的基本论点是什么?找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填写左边的划线部分,并体讲力或扩散阻力所在。 会双膜理论的结论。 授根据双膜理论,在吸收过程中,吸小组代表发言 新收质从气相主体中以对流扩散的方式到知 达气膜边界,又以分子扩散的方式通过气膜到达气、液界面,在界面上吸收质不受任何阻力从气相进入液相,然后,在液相中以分子扩散的方式穿过液膜到达液膜边界,最后又以对流扩散的方式转移到液相主体。 课堂练习 总结 布置作业 教学 反思

见PPT 点评学生练习情况 学生完成练习 本节课重点讲述了双膜理论的模型和三个基本论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