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亚非大河文明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5 13:54: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1课时 古代亚非大河文明

一、古代埃及(非洲)

1.地理位置:在非洲的东北部,莽莽沙漠之中,尼罗河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水退以后留下了肥沃的黑土,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埃及文明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赞叹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课本第4页小字) 2.产生发展:公元前3500年,尼罗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小国。公元前3000年,埃及初步统一,定都孟菲斯。公元前15世纪,图特摩斯三世在位时,埃及国力强盛、疆土不断扩大,成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军事帝国。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国家波斯所灭。

3.金字塔。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称为法老,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为什么每个国王即位以后,都要为自己建造陵墓呢?古埃及的法老们不仅仅满足生前统治着人世,幻想死后复活成神,永远庇护着他们的子孙后代。根据古埃及的宗教和神话,只有保存好尸体,灵魂才有寄托的地方,才能复活。因此,他们把尸体挖去内脏,浸入盐水等防腐剂,填以香料,用麻布裹紧。这种可以保存很久的尸体叫做“木乃伊”。金字塔就是存放法老的木乃伊的地方,是他死而复活后的“永世的城堡”。这便是每个法老即位以后都要为自己修筑陵墓的原因。

金字塔的建筑群,散布在尼罗河的下游,已经勘察到的金字塔大约有八十座。其中,有三十多座可见其原有轮廓,其余的只剩一些废石堆了。这些金字塔中,规模最大的是第四王朝的第二代法老胡夫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9米,由于长期的风化剥落,现高仅为137米,共用230万块大小不等的石灰石和花岗岩垒叠而成,平均每块巨石重约2.5吨。胡夫金字塔不仅外观雄伟,而且内有结构复杂的“地下宫殿”,整个建筑设计严密,工程牢固,历时几千年还安然屹立于尼罗河畔。

为什么金字塔千年不倒呢?金字塔有两个忠实“保镖”—52度“角”和方锥体的“形”。金字塔面与面之间的角度是51度50分9秒,这与有“自然塌落现象的极限角和稳定角”之称的52度角相差无几,而52度角被认为是最稳定的角,这说明金字塔是按照这种“极限角和稳定角”来建造的。

这些巨石是如何搬运到位的?一般认为是这样建造的:首先采石,工匠们把加工过的平整光滑的巨石用人或牛拉的木橇运往现场。由于木橇运行需一条平坦的道路,这需要先修路,据估计仅这项工程就花去了将近10年的时间。他们如何把一块块巨石一直垒到百米以上的高度呢?古埃及人很聪明,他们围绕金字塔塔基修出螺旋上升的缓坡道,随着塔的升高,坡道也螺旋上升,这样石料总是可以运上去。以此类推,等到塔建成后,再将土坡移走,让金字塔显露出来。在技术非常落后的古代,进行这样巨大的工程是异常艰苦的。这些金字塔的建成,充分显示出建造者已经掌握了相当丰富的物理学和数学知识,表现了古代埃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金字塔是谁建的? 面对高大雄伟的金字塔,人们在赞叹之余,也产生了很多疑问。有人说是火星人建的,理由是现代科学发现火星上有人类一样的高智慧生物,一般人认为,金字塔是古埃及所建,根据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记载,以胡夫金字塔为例,据说是用了10年时间修筑运石道路和地下墓室,又用了20年时间才砌成塔身,整个工程历时30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结论: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残酷奴役人民的历史见证,也是埃及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狮身人面像

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国王威严的象征。在哈佛拉金字塔旁的狮身人面像是最著名的。石像的面部是按哈佛拉的相貌塑造的,它面向东方,高达22米,长57米,加上被埋没的前爪,全长60多米,一只耳朵就有2米长。整个狮身人面像是用建筑金字塔时留下的一块天然巨石雕成的。1798年拿破仑率兵远征埃及时,曾用大炮轰击狮身人面像,希望打开通往内部的入口,破坏了雕像的面部,鼻子崩落,眉目模糊,形成一种奇特的“笑容”,增添了一种朦胧的神秘感。

无论是建造雄伟壮观的金字塔,还是威风凛凛的狮身人面像,其目的在于让人们相信,法老凌驾一切的威权是永世不可动摇的,妄图以此震慑人民的心灵,维护奴隶主专政。 (放映《空中花园》,图片属于哪一地域?古代巴比伦的景观)

二、古巴比伦(西亚,现在的伊拉克。)

1.地理位置:在亚洲的西部,有一条弧形的狭长地带,因为形状犹如新月,被称为“新月沃地”。它的东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又一摇篮。这里的河水定期泛滥,水退以后留下的淤泥有利于农业的生产。

2.产生发展: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建立许多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 3.《汉谟拉比法典》。

为了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期间,制定了一部全国统一的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阅读课文6页小字部分)法典被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石柱是在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考古队在伊朗的苏撒古城发掘出的,石柱现存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

石柱分为浮雕和正文两部分。课文中选用的插图,展示的是头部的浮雕部分,站立者是国王汉谟拉比,坐着的是太阳神沙马什。表现的内容是汉谟拉比从太阳神那里接过象征统治权力的权杖,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法典》的文字共约8000字,是用楔形文字书写的,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共282条,其中包括诉讼手续、盗窃处理、租佃、财产继承、对奴隶的处罚,奴隶地位等内容。

从条文的内容看,处处维护上层统治阶级—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具有明显的阶级性。这也说明法典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专政。《汉谟拉比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奴隶社会的重要资料。 三、古代印度

1.地理位置:亚洲南部的印度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

2.产生发展;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出现一些小国。后来,一支游牧部落雅利安人从中亚高原南下,征服了印度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3.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在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伴随着印度的种族制度,产生了维护种族制度的婆罗门教。他们引用《吠陀》中的神话传说,造物神“梵天”用口、手、腿、脚创造出四个等级。还大肆宣扬轮回说,凡是循规蹈矩、安分守己者,来生可升为较高等级,否则,降为较低等级。他们制定了一部法典,即《摩奴法典》。法典规定:婆罗门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而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首陀罗如果评价婆罗门的品行,就要用沸油灌入他的嘴里和耳朵里。杀死婆罗门的人应处以最痛苦的死刑。高级等级杀死首陀罗,可用牲畜抵偿或简单净一次身就行了。《摩奴法典》实质上是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社会被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等级不同,权利、义务也不同。(课文第9页)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是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地位最高。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政权和军权。以上两个等级构成统治阶级。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业、手工业者和商人,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第四等级是首陀罗,是指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居民,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第三、四等级构成被统治阶级。各个等级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在首陀罗之下,印度还存在着一个没有种姓的群体—贱民,按照婆罗门教教义,贱民被称为达利特人,意为“不可接触之人”,其他种姓不仅不能与他们交往,连喝水不能共用一口井。种姓制度的实质是维护雅利安人对当地居民的统治,对后来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我们本课所学的古代亚非文明古国。这几个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答:都发源于大河流域。

A.因为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适合人类的居住。

B.河水的定期泛滥,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