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各年级德育目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8 5:55: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小学各年级德育目标

低年级(一、二年级)

1、熟悉优美的校园环境: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校、尊敬师长,关心班级及儿童团和少先队组织。

2、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学生基本行为规范,适应小学学习生活,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劳动、卫生习惯。

3、利用丰富的活动环境:培养学生诚实、说真话、谦让、不任性、活泼、合群、勇敢等良好个性品质。 中年级(三、四年级)

1、爱护整洁的校园环境: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落实文明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发扬拾金不昧、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精神,进行\心中有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为集体做好事,以实际行动珍惜集体的荣誉。

2、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刻苦认真、不怕困难、虚心好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利用多采的活动环境: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积极投入少先队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培养他们自主、自理、自动的能力。

4、调节适当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能正确把握自己、调节自己的心态,促进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高年级(五、六年级)

1、接受校园环境的熏陶: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初步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会待人接物的日常礼仪。关心集体,为集体增光。增强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2、接受课堂环境的陶冶:培养学生专心踏实、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与主动、积极、认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通过活动环境的锻炼: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发挥各人的个性特长,挖掘自身的内在潜能,展示各自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运用心理环境的矫正:培养学生自尊自爱、正直坦诚、宽厚待人、守信用、有毅力、勇于克服困难的个性心理品质。

5、利用人际环境的创设: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助、合作、竞争,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发扬民主,使学生与家长之间加强沟通,有利于基础道德教育的渗透。

小学基本德育途径图示

基本德育途径 教书育人 含义与内容 通过思想品德课、德育活动课和其他学科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思想品德课;2.德育活动课;3.学科德育 特 点 1.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性和系统性 2.德育活动课的灵活性、针对性、实践性和生活化 3.学科德育的制约性和渗透性 4.计划性 1.规范性 2.科学性 3.民主集中相结合 4.针对性 5.制度化 育人方式 1.教育教学 2.实践活动 管理育人 根据各级政府和教育领导部门颁布的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以及本学校针对本校实际制定的规章制度,把影响德育工作及其质量的各要素加以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1.学校管理;2.班级管理;3.后勤管理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班级环境建设、人际关系环境的建设,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1.校园文化环境;2.校园物质环境;3.班级文化环境;4.人际关系环境 规章制度管理 环境育人 1.暗示性 2.调节性 潜移默化的熏染 组织育人 通过班集体、团队、学生会1.突出学生的主体和各种社团等到组织,根据性和能动性 学生的年龄特点,配合国家2.群体性 的重大节日、学校的有纪念意义的节日举行一些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1.班集体;2.团队;3.学生会;4.各种社团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为教学1.影响性 开展的准备、保障工作。其2.榜样示范性 中,教学条件、餐饮卫生、3.自主性 安全保卫、后勤服务对学生思想道德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教学服务;2.后勤服务;3.餐饮卫生;4.安实践活动 服务育人 互动影响 全保卫 家庭育人 在家庭生活中,由家庭里的1.生活化 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其子2.持久性 女实施的教育。其中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文化氛围、家长的文化程度、人际关系、道德品质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家庭成员;2.家庭氛围 网络、影视、书报刊等不同的传播方式在传播各种信息的过程中,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所施加的影响 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与思考,将各种道德规范内化到学生心中,以期达到学生装将之外化为道德行为的目的 1.社区服务;2.公益活动;3.志愿者活动;4.社会调查 1.网络电视 2.书刊杂志 言传身教 媒体育人 1.暗示性 2.引导性 3.复杂性 潜移默化的影响 实践活动 社会育人 1.活动性 2.有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