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原创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8 14:27: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4课《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节。 2.学习文中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3.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4.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目的。 教学重点

分析三种人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1.通过动作、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鲁迅先生绝望和悲凉的心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接触过许多作品,其中不乏描写贫苦人民凄惨生活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如此贫困呢?

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这样概括中国的历史: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同时,鲁迅又把人分为三类:聪明人、傻子和奴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这篇文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二、初步感知,熟悉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3.正音。

三、深入探究,分析形象。 1.识奴才

(1)全篇着墨最多的是哪一个人? 奴才。

(2)奴才出场前鲁迅给了他怎样的评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只要”说明奴才从内心里是接受“这样”的,而“只能”则说明奴才的奴性是不能改变的。

(3)奴才遇到了聪明人,向他诉苦。奴才有什么表现?这种表现代表了他内心的何种感受?而当他得到聪明人的同情的时候,又有何表现?

奴才的表现是流泪,证明他内心悲苦之极。但当他听到“这实在令人同情”的话时却又马上高兴起来。 (4)奴才从悲苦到高兴的转变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奴才真正需要的应该是什么?而这个奴才需要这些吗?

奴才其实只要得到别人的同情(只要这样)就可以了,因此会变得高兴起来。事实上,奴才真正需要的绝非同情,应该是解放。但奴才却不要这些,他认为只要有同情就足够了。

(5)当真正出现了一个真心帮助他,要给他开一扇窗的人时,奴才的反应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 奴才极力反对,因为他并不要解放。

(6)在这种情况下,奴才是如何做的?你注意到他语言中的关键词了吗?根据这个关键词揣摩一下奴才的心理。

当有人来帮助他时,他大声报信:“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这句话中“咱们”一词很值得思考。在奴才心里,他和主人是一家人,不仅甘于受欺凌,还要做其走狗。

(7)请看描写奴才饱受压榨生活的话:“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思考:作者为什么为他设计这样一段打油诗的告白?

奴才经常找人诉苦,很娴熟,不像被压迫,可笑更可悲,更能体现出奴才是甘心安于现状的。 奴才一辈子可以说只做了两件事:忙于诉苦,乐于邀功。 2.辨聪明

(1)聪明人出场,做了哪些聪明事,说了什么聪明话呢?

和许多人一样,聪明人在听了奴才的诉苦之后,安慰奴才:“我想,你总会好起来……”“这实在令人同情。”

(2)当奴才维护主人的利益,聪明人去慰问时,对奴才的所为持何种态度?据此你可以判断聪明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这样说?

聪明人对奴才所为持赞同的态度。这实际上说明他是个伪善圆滑的人,他所说的“你总会好起来”实际上是在敷衍奴才,而最终的赞同也是在敷衍。这种态度正符合其伪善圆滑的特点。 (3)对于奴才,聪明人做了几件事?你认为聪明人所做的事对奴才有无帮助?

两件事:巧于安慰,惯于欺骗。聪明人的做法让奴才有个倾诉的机会,满足了奴才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认为是有帮助的,但从奴才解脱悲苦命运的角度来看,却是起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作用。 (4)思考:鲁迅为什么称之为“聪明人”?说说鲁迅笔下的“聪明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鲁迅所谓的“聪明人”,就是善于钻营作伪与不择手段捞取实利美名的卑劣小人,对于这种人,鲁迅疾之如仇,他甚至将之看成是人性的一种劣根性。文中的这个人正具备了上面的特点,故称之为“聪明人”。 鲁迅在《狗·猫·鼠》一文中说:“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

事却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而人呢,从能够直立,到能说话,再到能写字作文,自然是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而对于这些善于以做伪来博取美名实利的“聪明人”,鲁迅总是忍不住要去揭露他们,剥下他们身披的庄严美丽的外衣。相形之下,鲁迅更加同情于不会说谎、不会打着“公理”“正义”的旗子而行巧取豪夺之实的“傻子”甚至“笨牛”们。

(5)“聪明人”既有如此的特点,显然,他们的做法只能起到维持现状或相反的作用。鲁迅为什么说“这个社会是不能靠聪明人支持下去的,尤其是中国的聪明人”? (学生讨论。)

聪明人只有花言巧语,而无实际行动。都如聪明人一样,这个社会就不会有真正的发展。 3.赞傻子

(1)这个世界不需要“聪明人”,那么需要什么人? 傻子。

(2)请大声说出傻子的台词:“混帐!”思考为什么傻子要这样说。 想帮助奴才,对主人的做法感到愤恨,想改变奴才悲苦的命运。 (3)傻子接下来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傻子开始动手砸墙,却被奴才拦住,最终被奴才赶走。

(4)对于傻子的结局,你有什么看法?试分析这一结局及傻子的性格特点。

傻子的结局实际上是意料之中的,因为奴才的奴性不转变,傻子的帮忙只能是空费气力。

傻子让人头疼的地方正是他的“傻”。当奴才与聪明人在一个诉苦、一个同情的默契中维持着既成的秩序的时候,却硬生生地撞进一个见一就是一、见二就是二,不知道世故圆滑为何物的傻子,使原来奴才与聪明人之间以一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来维持的和谐被撞得裂缝横生,所谓奴才之为奴才,所谓“聪明人”的狡猾与做作,都在这傻乎乎的撞击之下原形毕露。可以说,这里的傻子就像那个实话实说地大声说出“皇帝身上什么也没有穿”的孩子一样,在似乎懵懵懂懂之中,直接用手、用行动撕下了虚伪者的面纱,并引起了哄然的笑声。 显然,傻子之为傻子就在于他的无知——对某些常人以为天经地义、心照不宣的游戏规则的无知,由此导致他简单与执拗的“一根筋”的思维与性格,他是“无可理喻”的,在他面前,人类为自己发明的所有的灵活变通的办法、保全虚伪的面子与尊严的手段全然失效,所有的假面具都摇摇欲坠,所有粉饰的太平都将剥落,所有的巧智与诡辩都将无法通行。

也正因为如此,社会才更需要这样的傻子,去真正改变现状。

(5)既如此,鲁迅为什么还要叫他“傻子”?作者在这里对“傻子”持怎样的态度?

“傻”,只是在聪明人眼中的形象,这绝非真正意义上的“傻”,而应冠以“正直忘我”的概念。作者对“傻子”持赞美的态度,实际上,鲁迅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都可以看做关于某种傻子与聪明人的寓言,在这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