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7 12:55:2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辩《揠苗助长》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识字教
学的典范
辩《揠苗助长》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识字教学的典范
《揠苗助长》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七单元中一篇课文,是则传统寓言。它展现了一个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的可笑而滑稽的农夫形象,让学生明白做事不能操之过急,违反规律的道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明白个中道理,学生还是很容易,但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任务重,意义大:识字教学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需要。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才能比较顺畅地进行语言表达。如果学生识字量不足,书面语言就无法得到完满的表达,口头语言也就无法从书面语言中汲取更多的营养。所以每个低年级教师都应该寻求更有效地识字教学,达到既理解课文,又能在教学中识字的理想效果。朱老师在上这节课时,教态亲切,语言生动流畅,在教学设计上富于创新,从课堂氛围上看,学生精神饱满,兴致盎然。为我们做了一个还好的示范,她利用诗文对照的形式,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进行学习,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把课文贯穿起来,既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顺理成章地学习了词语,把教学识字和理解课文结合起来,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有效。
一、抓重点词句,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识字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一般都由生字新词组成的词句,往往是课文的“文眼”,而生动活泼的语境,一方面让学生产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学生更从语境中看到了“隔膜”的文字与自己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自主的情感体验。所以,读者只有全情投入于具体的语境下,寻找到自己与文字的契合点,才能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才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朱老师抓住了课文的“文眼”——“揠”引入课题,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让学生演示去体会怎样就是“揠”,做得非常成功。如: 师:“揠就是拔,那是怎样拔?生: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处拔。师:那你就是那农夫,去帮禾苗长高吧。学生表演,师引了这样一段话:“火辣辣的太阳底下,那个人正在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拔完左边这一棵,又拔右边一棵,啊,汗流下来了,擦一下吧。一分钟、两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一直从中午拔到了晚上。终于拔好了。”此时老师忙问:“小朋友,你们现在有什么感觉。”有的说累,有的说手酸,还有的说腰酸背疼。师:这就是课文中说的“筋疲力尽”。这样的角色体验让学生很容易地明白了“筋疲力尽”。“没白费”“一大截”等词。学生的表演非常到位,把那种田人盼望禾苗快些长高的那种急切的心情表演得维妙维悄。正是因为学生能够体会重点词语“筋疲力尽”“没白
费”“一大截”,所以才能演得如此到位。后来朱老师还抓“巴望、天天、好像”等品味农夫的“急”,抓“好像”在不同句中的作用体会语言文字的妙用,抓“一棵一棵、一直”体会农夫的“傻”。整堂课中朱老师始终注重字词的积累与运用。
二、诗文对照,在读中理解字义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老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味,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表现力的有效手段。朗读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朱老师在教学时创设多样的情境,让学生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表情,良好的语感。她的示范朗读,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如在理解“喘气”时,老师是这样引导读的: 老师先出示图画让学生观察,再模仿“喘气”的样子,最后读:“我的力气总算没白费……”一连指名几位同学读,他们模仿的样子认真可爱,听课的老师不禁笑了起来。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能很快能把课文读通读顺,整体感知课文就有了很大的帮助。正如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了。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